《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4月15日
近日,在上海市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签约会上,有1100多项产学研项目通过中小企业产业平台落地,让那些苦于“引智”困难的中小企业有了纾解饥渴的机会,也凸显出中小企业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对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阻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倍增,“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确保“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提高中小企业制造能力和水平,加快中小企业产品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引进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能否在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中“稳坐钓鱼船”的关键。
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和能力的严重制约,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规划时,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实现自主品牌和产品的研发,如果依靠照搬照套别人的生产技术来实现经营生产,中小企业的产品性能和价值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无论是盈利水平还是竞争能力都无法实现高效益。而在引进科技创新成果时,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让他们既缺乏机会也缺乏资源,这就迫切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引进科技创新成果。
中小企业在引进科技创新成果时往往遭遇尴尬。其一,中小企业有心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可缺少丰富的科技成果信息来源,而政府在进行科技项目摸排和申报时,又往往先照顾重点企业和支柱型企业,那些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往往被忽略。其二,中小企业即使有机会与科研院所接上了头,但他们可能会因为中小企业的身份难以得到对方的信任而失去引智的机会。其三,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可作为技术提供方的高校,最担心因为缺少持续的资金投入令合作半途而废,而融资难又是横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高门槛。
“中国制造”能够上水平、上台阶、上档次,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的鼎力支撑,更离不开中小企业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与进步。现在,中小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危机意识让中小企业不得不活跃在市场的最前端,他们能最快最直接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和新需求,他们对新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也最迫切;而科研院所掌握着一批高精尖的实验室成果,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转化。如果能理顺关系,为双方合作提供更多促成条件和保障,将会最大程度激活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转化,并且提高转化效率。
这就要求政府在提升服务能力上有所突破,在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起互相沟通的平台,建立起相互之间交易的纽带,确保科技创新成果顺利地转化,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引智方面的成本。在完善合作服务方面,在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之间提供公平的信息联络、信用担保、融资支持等保障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使双方都能成为受益方,从而实现双赢。在优化目标管理方面,打造一些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研发平台,引导更多的科研院所把研发的目标与重点放到中小企业身上,确保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被中小企业所接受、需要和欢迎,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中国“页岩气革命”切忌狂飙突进
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被誉为“100年来石油工业最重大的事件”,对美国经济、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地缘政治都已产生多方面影响。目前,“页岩气革命”正在激活美国工业复兴的旧模式,为石化、玻璃、钢铁、玩具等行业回归本土带来春风。
由于全球分布比石油分散,且环境影响小于石油和煤炭,页岩气在国际上被寄予厚望。可以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都给很多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全球许多国家准备在页岩气领域大干一番,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当然,也应该认识到,因在资源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各国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模式只能借鉴,绝不可照搬。
在中国,页岩气正在成为毋庸置疑的能源新星。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这一数字使中国超过了目前全球第一大页岩气生产国美国的储量。
尽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并制定页岩气市场化定价等扶持页岩气产业化的政策,但中国能源产业对页岩气依旧浅尝辄止。2012年,中国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项目招标,引得能源行业热闹异常,但“热闹有余,签约有限”,中国四大油气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在招投标中都表现得非常谨慎。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比下面热、业外比业内热”的现象?期望只花七八年时间就把页岩气年产量搞到600亿-1000亿立方米的设想何以备受质疑?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对石油上游领域(勘探与开发)的特点、现状和前景不甚明晰。规划制定时,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诚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似乎很乐观,甚至比世界上开发最成功的美国拥有更大的资源潜力。但是,技术和资金障碍、土地与水资源约束、开采成本、定价机制、管道资源与管网管理等诸多限制因素,也使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存在太多的变数,其难度远超想象,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始终无法突破,使页岩气产业前路仍处于迷雾之中。
因此,中国的“页岩气革命”还应慎重,应“求稳勿热”,切忌大跃进式的狂飙突进。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统筹规划,发挥中国特有的“发展型地方政府”对页岩气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的相关宏观管理体制,为页岩气开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必须打破常规,在矿权管理、开采过程、环境监管、市场应用方面进行综合创新,加快改革;必须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自我创新,因地制宜,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页岩气开发道路。否则,所谓的“页岩气革命”将是画饼充饥,导致虚假繁荣。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