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日前向中国工业报记者透露,该部正在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制订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相关标准。目前已获批国标计划两项,行业标准计划22项,包括系统集成,运营维护、服务管理、服务外包等。二是开展信息服务标准验证应用试点工作。该工作得到地方经信委及企业积极支持和响应,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八个省市的信息办已经被批准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正在根据实施指南组织开展标准的验证试点工作。三是启动数字内容、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制订工作。
陈伟是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在京主办的2010年中国IT服务年会期间向记者透露上述消息的。他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朴实性的高新技术,决定了它的服务本质。IT技术本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引擎,进而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但是目前两大问题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制约着IT服务的发展。“一是IT的应用变成了企业或者组织的成本中心,因为所有的发展都架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所以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二是如果系统出现崩溃或者瘫痪,哪怕是短时间的,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都将可能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这种风险中心反过来更加强化了成本中心,要做出备份,要做出冗余,确保可靠安全。”陈伟称,信息技术只有快速响应和全面服务客户需求,有利地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过去的实践反复证明的,未来还将继续证明它的存在。
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了高速成长态势,2009年共实现业务收入9970亿元,增长达25.6%。今年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6048亿元,同比增长达29.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
陈伟告诉记者,信息技术服务的增势非常突出,同比增长超过34%,软件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推进IT服务标准化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标准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IT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对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由点到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瞄准国际制高点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日前在京举行。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会上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要逐步占领国际技术标准制高点。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市场应用需求广阔。未来几年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现在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深刻。”杨学山表示,“这些年不再是单方面的发展,随着新工艺增多、计算能力持续走高,未来信息技术将呈现高、小、便、省等特点,即高性能、更便利、适合各行业使用以及终端越来越薄。”
谈及新一代标准的制定过程,杨学山呼吁新一代标准要加大国际合作、凸显更多参与权和话语权,紧紧围绕以下四点展开:一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二是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三是要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四是完善和优化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标准制定工作,要逐步由点到面占领国际技术标准制高点。
据了解,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能力,有关部门正积极制定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开展10个试点示范建设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做出了明确部署。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方向表示,国家标准委已经发布了《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工作,开展10个高新技术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形成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云计算、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软件服务等具有自主技术的10大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与工信部密切合作,强化标准与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工作相结合。
本届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论坛以“引领信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标准化需求及相关热点产业标准化工作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