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相继发生,其叠加效益所产生的影响对广东省相关产业和企业造成很大冲击,进一步暴露了广东省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相对比较粗放的问题。
另一方面,广东省一些具备创新型经济特征的园区、产业和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迅速发展壮大。广东全省21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7474.96亿元增加到2012年约2万亿元。高新区以占广东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广东省约1/6的工业增加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产业方面,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值从2010年的85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约2170亿元。在企业方面,以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美的、金发科技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带动了各自产业链上下游成百上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广东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遇。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期、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是广东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近日,记者就广东省如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等问题,采访了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
广东再迎创新发展战略机遇期
今年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发展创新型经济”。2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讲话中要求,广东力争通过3-5年实现创新型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元,占广东国民经济生产总值5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对此,李兴华表示,当前广东省正迎来又一个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握机遇、科学谋划、探索新路是广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李兴华认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抓手之一。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实现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后发国家和地区跨入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内先进省市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将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高增速、高效益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因此,广东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已经迫在眉睫。
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但自主创新仍是广东的短板,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李兴华介绍,2012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可达到2.1%,标志着广东省正处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关键转折点。而且,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具备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条件。因此,李兴华认为,广东省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时机成熟。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部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二,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领先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进入创新型地区行列,已基本具备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条件。
“一方面是科技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李兴华介绍说,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逆势上扬,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区和专业镇两大载体成为推动广东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不断成长和涌现,在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等重大原始创新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广东省在市场、产业、科技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基础扎实,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产学研合作机制日益完善,全社会的创新共识逐步形成。”
创新型经济落脚点应在环境与载体建设
李兴华表示:“广东省发展创新型经济落脚点应该放在创新环境、创新型城市、园区(集群)、产业、企业和平台基地等环境和载体的建设上。”
广东省发展创新型经济,总的目标是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地位,率先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发展模式,显著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对于广东省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着眼点,李兴华认为应该放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上,落脚点应该放在创新型环境的打造、创新链的培育和创新载体的建设上,在迅速做大创新型产业“增量”的同时,辐射带动传统支柱产业“存量”的改造提升。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及其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突破口,以完善协同创新网络为保障,着力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三角地区为核心区、粤东、粤西北地区为辐射带地区的广东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努力建成以创新型经济为内核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条具体思路助推创新发展
据李兴华介绍,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广东省科技厅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五条具体思路。
一是培育大型龙头创新型企业,壮大创新型经济主体力量。通过实施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制定和实施企业创新路线图、建设民营科技企业数据库和创新平台等措施,推动创新型企业尽快成长为规模上100亿、500亿、10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的强劲增长极。以高新区和专业镇为依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产值超千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广东现代服务交易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产品“超市”。
三是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健全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国际化进程,构建产学研合作战略新格局。积极探索建设“前孵化器”,完善从研发到科技产业的创新链条。
四是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型平台,支撑广东全省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和创新平台,大力扶持一批新型科研机构。
五是不断优化创新型环境,巩固提升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竞争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实现创新政策对创新链的全覆盖。
相关链接
数字看广东创新(2012年)
学者观点国际视点
●广东技术自给率提升到68%,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70%)。
●广东全社会研发(R&D)投入规模达1250亿元,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全省391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796.21亿元,占该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1.61%。
●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6500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达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2651亿元。
●广东全省342个专业镇占该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
学者观点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可按发展动力的不同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阶段。发达国家创新历程的S曲线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2%的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是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重要标志。
国际视点
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1993年和2001年(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突破2%,开始从投资驱动阶段逐渐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形成了以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低于1%(2010年)。德国、法国、芬兰、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保持2.5%以上水平,在国际经济危机中,其经济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均国民收入保持较高水平甚至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