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3年4月底,科技部发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其中备受关注的3D制造产品首次入选。近两年来,3D制造在股市上频频“翻云覆雨”,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潮流,被普遍认为是即将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先锋产业。3D制造不仅仅意味着家庭化的小型设计,更扎根于材料与技术更为多样的快速制造领域,《指南》的颁布预示着快速制造领域在中国即将进入迅猛发展。
据了解,快速制造概念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国内多家科研院所也已达到与国际水准相当的科研能力,例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航工业制造所、中航工业沈阳所等都已经投身其中,技术成果陆续展现:中航工业制造所实现了电子束的金属直接成型增量制造技术,开发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束熔丝沉积成型设备,并已经实现大型钛合金结构的批生产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华明及其团队与中航工业沈阳所等单位展开合作,突破了飞机钛合金次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应用关键技术,成为当时继美国AeroMet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结构件在飞机上实际装机应用的研究团队……同时,面向家庭和小型工厂快速制造产品的研发企业也已出现在北京、深圳、东莞等地。
业内专家曾一致表示,目前我国在快速制造的核心技术方面已与西方发达国家旗鼓相当。但科技仅仅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影响因子之一,如何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构筑能够最大化发挥技术优势的相关支撑体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继续向前,已经成为民族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转“危”为“机”的关键所在。对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动向值得关注。
2011年,欧盟与多家研究院所合作,成立了欧盟大型航空零件快速制造中心,一方面推进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跟进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制造技术趋势。而芬兰等北欧诸国也在今年启动了“夏季创业”计划,旨在融合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支持,培养制造业、数字产业和服务产业方面的创新企业,快速制造被列为重点领域之一。
200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电子束熔丝快速成型研究规划,启动了面向太空环境的超大型复杂金属结构制造和金属零件制造研究计划。2012年,美国国防部、商务部以及国防经济委员会共同宣布国家国防制造与加工中心被选为国家快速制造创新联盟(NAMII)的管理机构。
据了解,制造业转型对于2008年以来受制于经济停滞危机的西方国家来说是不得不为之的“背水一战”,那么对于我国而言则正是“好风凭借力”的时候。对此,不仅国内科学家已经触及先声,我国制造业相关企业也开始发力。
近日,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表示,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迫近,企业所需要的产品、服务与新兴理念所创的新型价值链条将成为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作为拥有高端科技成果、产业链贯穿整个制造业的航空企业更应抢先领跑。提前布局蓝海,为新科技的研发转化提供充裕的研发和转化空间,以长远眼光形成战略共识,从而早日形成高效务实的新产品研发支撑体系,对于我国企业在未来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