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需要在更大范围进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湖北既是能源输入大省,也是能源输出大省。从能源结构现状来看,湖北全省缺煤、少油、乏气,煤炭储量不足全国的1%,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占全国的0.8%,全省90%以上的煤炭、85%以上的石油需从省外调入,全省能源产品的自给率只有24%左右。与此同时,湖北水电资源丰富,但是三峡、葛洲坝、丹江等大型水电厂的电能由国家统一分配或在华中电网内平衡,湖北每年用三峡水电站的电量仅占其总发电量的15%,用葛洲坝水电站的电量仅占其总发电量的70%。
所以,从总体上看,湖北火电所需煤炭资源短缺,运力紧张;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成为能源供应的主角;水电需要通过电网通道大量外送全国各地。这一能源结构现状决定了只有通过建设坚强的湖北电网,增强从外部接受电力输入的能力,才能实现全国范围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全省电力供应能力。当前,湖北面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国际和沿海“两大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新的机遇,全省将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增长阶段。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从2000年的503亿千瓦时增长到2008年的1058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将达到1300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52%。各级政府迫切希望加快电网建设,为加快全省电网发展速度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一特四大”战略有利于湖北电网的快速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实施的“一特四大”战略,即建设特高压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这使大规模的能源生产、转换、输送成为可能。
特高压电网具有远距离、低损耗、大功率输送电能的特点,对于减少能源损耗,优化电网结构将发挥重大作用。我国首个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落点湖北,规划中还有多个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在湖北境内建设,这对缓解湖北能源供给不足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湖北电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全省电网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7.5%,500千伏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增长145.7%和105.9%;220千伏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增长60.8%和22.5%。500千伏鄂东双环网全部建成,鄂西北、恩施水电外送通道打通,长期困扰电网安全稳定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逐步解决,全省电网结构更为合理、运行更为灵活、技术水平更为先进。
湖北电网位于华中电网中部,通过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与北方大型煤电基地相连,通过500千伏联络线与河南、湖南、江西、重庆电网联网,并通过500千伏直流线路与华东电网和南方电网相连,具有接受各方电力资源的独特区位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湖北电网的区位优势,加快省内骨干网架与特高压电网的衔接,提高接受外部电力的能力。
加快建设湖北“一大三受”电网网架
加快湖北电网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贯彻“一特四大”战略,加快建设以接纳特高压电力为主的一个电能交换中部大网架,分别建设以武汉、宜昌、襄樊为中心的三个电力受端电网,以此构成湖北“一大三受”主网网架。一是加快建设与特高压电网紧密衔接,交换能力强、输送容量大、安全可靠的中部电网框架。二是建设武汉城市圈受端消纳中心。预计到2020年、2030年,武汉城市圈用电负荷将分别达到3250万千瓦和5580 万千瓦。要以现有鄂东500千伏双环网为骨架,以规划的特高压武汉站、金沙江直流落点为支撑,将武汉城市圈电网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多端受电电网。三是建设以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为核心,覆盖宜昌、荆州、荆门等地区的受端消纳中心。将这一中心建设成为丰水期送得出,枯水期受得进的坚强电网。四是建设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为核心,覆盖襄樊、十堰、随州等地区的受端消纳中心。这一中心以襄樊、丹江口、潘口等本地水火电厂为电源支撑,形成500千伏供电环网。
着力解决影响电网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
电网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影响和制约电网科学发展的有关问题,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电网可持续发展。一是保证电网发展规划的严肃性。电网企业必须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将变电站站址、线路通道纳入城乡统一规划。二是优化电网建设的外部环境。电网企业必须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对作为基础设施的电网项目建设优惠政策作出硬性规定。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电磁污染,着力营造良好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三是着力提高电网设施的抗灾能力。2008年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湖北电网的电力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电网企业必须适当提高冰灾地区、雷电区的线路设计标准,提高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供电安全水平,并加大技术研究投入,加快线路和设备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