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两化融合—新型工业化引擎
  • 点击数:788     发布时间:2013-09-06 16:5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装备制造》杂志

  我国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因此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们已经建设成比较完整的、并有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比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的比重占到50%和62%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服务业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因此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们大力推进工业化的时候,信息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重塑综合国力和竞争格局,同时,也给我们破解工业化难题、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带来了机遇。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趋势,工业发展需要,更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使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这种背景下,“深度融合”的结果不仅仅反映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具体成果上,而且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经济发展方式,社会进步形态以及创新型国家实现途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对推动深度融合重点领域的思考

  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有三个重要趋势值得关注:一是“物联网”应用的发展。通信、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交叉融合,将大大缩短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距离,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重化工业发展增添信息化、智能化的要素,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物质消耗,改善公共服务系统。二是“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当计算能力成为一种可传送的专业服务时,社会各领域消费信息技术的模式也在被改写,它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信息产业重新布局和不断做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真正走上普惠、安全、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进入两化深度融合的境界。三是“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使整个世界进入“大数据”状态,谁把握住了数据开放的主动权,在收集、挖掘、管理中,使每个数据都在互联网上“获得生命、产生智能、散发活力”,谁就真正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获取红利。

  第一,要以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智能、集约、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过程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水平。发展面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改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涉农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农业产业化。

  促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环节的全面应用,整体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智能传感、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形成协同设计、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的现代生产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物联网应用,带动传感器、网络设备以及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相关制造业的成长。积极培育远程维护、物流外包、数据托管等技术服务业,不断优化信息产业结构。

  第二,要以提升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运营和管理水平为重点,构建精准管理、高效运转、安全可靠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中大力推行精益生产、精准管理等绿色生产方式,强化对重点行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从源头降能耗、控污染,以管理找根源、保环境。

  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体系,提高电网发、输、变、配各环节的整体效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接入需要,为需求侧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能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客、货、车、路等交运要素的实时监测、动态优化和科学管理,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和运输环节的信息开发与共享。建设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加强水土保持、防汛抗旱的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提高水利设施的防灾减灾和高效利用水平。构建覆盖城乡集取、供、用、耗、排为一体的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改善用水质量、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用水安全。

  第三,要以促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构建统筹城乡新格局。

  改善农村及边远地区的通信设施状况,有效推进宽带建设与宽带接入,在学校、医院和公共文化设施中试行通信资费补助机制。

  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为实现教育、医疗均等化提供支撑;以推行居民健康档案为抓手,促进区域内跨机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公共医疗服务。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多层次网络教育培训体系。

  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促进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就医结算等业务的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保障事业。

  第四,要以开放政务资源、完善公共设施、促进按需协同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实施“云战略”为抓手,推动政府公共支出数据的开放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探索服务外包、数据托管等专业化运营模式,降低电子政务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以增强经济调节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管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水平为中心,继续推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推进网络信访和反腐倡廉网站建设,强化对网上行政和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提高政府网站管理水平,促进官民互动,为打造廉洁、高效、公平、公正的政府提供技术支持。

第五,以推行“大数据”为契机,建设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科研信息基础设施为抓手,改革创新模式、提升研发手段、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探索新路径。

完善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与宽带通信网技术的国家高速科技网,覆盖国内主要科研基地,支撑高通量科研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和重点科技项目的数据开放,实现基于网络的计算、存储资源和工具软件的共享和聚合,打造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高技术企业等不同用户群的科研基础数据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模式的变革和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推进计算设施、存储设备、仪器仪表的网络化应用水平,构建区域及全球协作的虚拟科研和实验环境,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增强管理。构建与 “三网融合”相适应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市场竞争。完善互联网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形成权责对称、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互联网行业监管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双边交流与协作,争取在建立互联网国际治理新秩序中的话语权。

——健全法制。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犯罪的刑法制度,以及网络空间的管辖制度、证据制度、法律适用制度等,为构建适应国际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法律体系奠定基础。促进电子签名法的落实与完善。推动信息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与实施。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的相关法规建设。

——加大投入。集中国家有限投入,支持国家基础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业务系统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信息技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

——完善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为残障人士提供特色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机构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提出公平、合理的生产性信息服务机构营业税征收制度。研究提出鼓励自主创新、保障信息安全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提出有利于鼓励政府业务外包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调整引进国外信息技术装备的税收减免政策,促进国内外产品的公平竞争。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