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8月26日
一年多来,芮国忠体味到了工作上的种种变化。在2012年3月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北京市海淀区的鼎好大厦后,他执掌的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就从鼓楼地区搬到了鼎好大厦,成为首批入驻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员单位,并且享受到了海淀区的房租补贴和中关村的平台资助。
“除了物理空间与中关村的距离更近了,我们中心的国际医药技术转移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芮国忠看起来很兴奋,眼下,他正在带领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从过去单纯的国际医药技术转移中介的角色,逐步演化为一个对国际医药项目进行筛选、孵化、中试后再转移或自行产业化开发的多点科技服务支持者。
像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一样,一年多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等49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已陆续入驻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并且在这个崭新的平台机制下,促成33个国际技术转移案例,技术交易额达2.79亿元。而这,仅仅表明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在中关村西区共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首战告捷。未来,这里将崛起一个力图突破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藩篱”的“科技小岗村”。
技术转移要素集聚“抱团”出击
“除了设在鼎好大厦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我们现在正在根据已有基础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在中关村西区新建的国家技术转移聚集区内,积极建立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区、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与合作区、技术研发合作区、科技金融服务区、成果应用发布交易区等。”
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了解到,通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今年4月26日,《科技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成为全国首个寻求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体制机制突破的实验区。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人士介绍,依托北京市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基础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目的就是通过政策突破、技术转移资源的空间集聚和全国创新服务资源的信息化集成共享,牵动形成我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全新格局,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成为技术转移体制改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田、成为我国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和区域创新合作核心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大平台、成为技术转移服务的高端品牌和新兴科技成果及产品发布与交易的新地标。
按照规划,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大致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域: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以鼎好大厦为核心,主要承载中国与其他国家联合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或服务机构。创新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成为国际国内技术转移的新窗口和辐射区;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区,以中国技术交易大厦为核心,主要承载105+1国家高新区设立的区域合作中心和服务机构,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依托、国内技术研发需求的重要来源和首都创新资源辐射的重要枢纽;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与合作区,以1+1大厦、天创科技大厦、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为核心,主要承载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各类专业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培训机构、信息与政策服务机构等;技术研发合作区,以理想国际大厦、中钢国际广场等为核心,主要承载从事技术研发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和企业;科技金融服务区,以中关村金融大厦、PE大厦为核心,主要承载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天使投资组织、创业投资机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担保机构等。
成果应用发布交易区,以海龙电子商城、鼎好电子市场、中关村E世界为核心,主要承载国内外科技成果及应用的展览和现场交易,以及为举办展览和交易会提供各项服务的机构。
政策阳光普照“破冰”之旅
“中关村西区最核心、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是最核心的智力资源密集区,也是国内重点领域的企业寻求技术合作和技术源头的地方,每天都在发生技术转移活动,是我国市场拉动的技术转移最活跃的地区。”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管理部高级项目经理邵翔认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立的意义,在于极大地释放市场需求对于技术转移的拉动力所带来的突破性意义。
“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将进一步落实现有政策,循序渐进推动技术转移政策的系统研究与探索,加快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推动实施有关技术转移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处长张玢介绍,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将在继续深化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实施促进技术转移的系统性政策,如研究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基础性、重大性政策,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政策体系,解决成果转化中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无形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等技术转移的关键问题。在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就相关政策开展先行先试,如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开展知识产权所有权下放,将职务发明大部分收益奖励给个人,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等。此外,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还将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如探索建立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发挥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的枢纽作用,基于国家高新区围绕区域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需求,凝练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方向,公开面向全球进行招标,组建联合项目研究团队进行研究等。
沐浴着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政策阳光,首批入驻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罗发洪打心眼里高兴。他认为,只有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或相关配套服务机构,才可能成为入驻集聚区的主体。这些机构生存压力大,如果进驻中关村西区,必然会大幅提高其经营成本,因此,应设立专项政策鼓励扶持。此外,他建议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内设立专项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内设机构向实体化发展,从而扩充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力量;建议在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重大专项,支持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培育集聚区的机构形成规模。同时,他还呼吁能够推荐一批不同领域的技术转移人才进入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评审专家库,使其有机会早期了解跟踪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成果动向,为今后成果转化做好设计,创造机会。
体制机制革新示范全国
中国技术交易所是科技部和北京市在中关村西区共建的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支撑单位之一。中技所总裁郭书贵认为,在推动股权与分红权激励试点改革方面,“13+1”成为一种高效的协调运作机制,即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13个政府部门,加上中国技术交易所这个市场化操作平台,形成了从政策制定、宣传培训、方案咨询、联合审批到后续服务一条龙的联合工作机制,大大简化了股权与分红权激励改革的审批流程。
“我们参与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一期)中的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期望以此把这个技术转移的队伍真正培育和壮大起来。”科技部技术市场发展咨询专家、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培养基地主任张晓凌介绍,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全国惟一的软件工程硕士(技术转移和信息服务方向)的研究生课程班,编写了首套专门教材,多次承担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相关负责人培训,这些都为目前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眼下,他们承建的技术转移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即将上线,这根信息纽带将把更多的专业人才和信息聚拢起来。
“技术转移是促进创新、推动产业转化的工具,有时候,支持一个平台的建设往往比支持个别高校和科研机构效果要好很多。”芮国忠认为,技术转移的产业链主体应各司其职,高校、科研机构应偏重前期科技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则可以交给专业的技术中介队伍和企业来做。政府则应该想方设法集聚更多技术转移链条上的优势资源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并将资金扶持的重点放在这些平台上,通过平台的放大效应,有力且精准地支持到各个在平台上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机构。
“地方上虽然资源分布不均,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技术转移机制、商业模式、政策导向和制定等还是可以借鉴。”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副主任刘锦介绍,目前,深圳市正按照科技部发布的技术市场“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形成辐射华南区域的技术转移集聚区,包括成立技术转移区域联盟,设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构建技术交易、国际合作、知识产权运营、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各类平台,培养和引进技术转移高端人才,提高政府公共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等。
“如果一个区域具备活跃的、有效的技术需求,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技术研发力量,就可以尝试持续支持区域级的技术创新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伟国认为,可以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链,疏通要素转移渠道,建立真正开放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一个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成长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同时他建议优先选择类似于西安这种科技优势与经济劣势反差较大的地区作为试点。
“制度大于技术,破解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困局需要科技领域产权制度和形成竞争性环境的市场制度的确立。”张玢对未来技术转移集聚区在全国“积木成林”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