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科技部部长万钢回应科技领域热点话题
  • 点击数:674     发布时间:2013-10-23 08:3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10月14日

  高房价、空气污染会不会影响我们引进优秀海外高端人才?

  中国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

  什么时候中国能培育出像苹果那样的创新型企业……

  10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面对记者抛出的各类科技领域热点问题一一给予解答。他强调,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给烟囱、锅炉“戴口罩”

  或许是因为近期频受雾霾天的袭扰,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如何利用科技治理雾霾成为记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万钢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在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作时同样遭遇过雾霾天气。他有些遗憾地说:“我们发展转型还是慢了。”

  不过,万钢对利用科技创新治理雾霾还是颇有信心。“我们正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灰霾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检测预警等研究,为治理污染提供科学支撑。近期,科技部和环境保护部、北京市联合启动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在绿色交通、能源转换、排放控制、烟气过滤方面强化技术应用。”

  “用科技给烟囱、锅炉和大油烟机‘戴口罩’,让它减少排放。”万钢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表示:“在这点上我们是有信心的。而且有一定的科技基础,我们还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下决心,努力地做好这件事。”

  针对有些专家提出实行排污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万钢认为,这些措施是否实施还需要认真研究,但最终要解决污染问题还是要靠调整产业结构,靠减少排放。这需要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比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DP占北京市GDP的25%,但耗能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这说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很大的,降低排放的空间也很大。

  一直倡导和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的万钢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未来改变电动汽车运营模式,将移动互联网与电动汽车结合起来,能够让人们随时查询附近是否有电动汽车可租赁,从而开创出一种新的产业。我希望企业能够勇敢走出这一步。”

  “总之,解决雾霾天气要靠大家的努力。”万钢说,“政府要承担责任,企业要推动创新转变产业结构,科技要贡献力量,相信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增加科研经费管理透明度

  “中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受到一些批评,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一尖锐问题,万钢坦言,当前科研经费使用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他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有关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环境领域专家,另一起是某重要省份的科技厅厅长。

  “对于经费使用的违纪违法问题,我感到愤怒、痛心,更感到错愕。”万钢说,愤怒的是,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对此行为绝不容忍;痛心的是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科技专家,违纪犯法,有负众望;错愕的是,“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一直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重点任务,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

  万钢介绍,这几年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拓宽项目推荐渠道;实行网络评审,净化答辩环境,节约答辩时间,把所有评审过程全部录音录像,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实现痕迹管理;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项目拨款速度,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

  万钢认为,科技系统发生腐败案,在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坐在一条船上,必须共同摇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今年年底,科技部将着力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各行业各企业都能按照本专业进行项目查询。同时,还将推行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放到网上,让同行看做得怎样,相关企业也可以看,好的项目可进行技术转移。此外,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

  “无论是管理还是科研人员,都要共同负起责任来。”万钢认为,作为管理部门,就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不断改进。同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科技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他表示,今后还将考虑采取一些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举措,如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企业面向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的作用,探索“后补助”的办法支持创新;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发挥“小同行”作用,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调整经费投入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的持续稳定支持。

  科技型中小企业“顶天立地”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铺天盖地,而且顶天立地。”万钢介绍,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如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700多家,占天津市企业总数的20%,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超过了30%,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达到2200多家。上海市涌现出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248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766家,其中有37家已经成功上市。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技术转移的容纳器、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万钢说。

  “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苹果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创造出苹果这样有影响的高科技产品?”针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万钢表示:“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在国际市场有影响的高科技产品,如华为的路由器、服务器等。再如我们的高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网络最长的高铁系统。”

  万钢指出,创新永远没有止境。目前国内企业研发投入还不够高,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水平还比较低。他认为,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中有90%以上是用在试验和开发上,用于本行业的基础研究、前瞻技术探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次,创造一流的产品还要和市场需求及商业模式相结合。

  万钢强调,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中关村示范区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创新的效率在迅速提高。联想从创业到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用了15年的时间,而小米手机仅用了3年。很多类似的企业,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在短时间内随着科技创新的大势快速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环境和土壤,提供公平竞争的场地,使企业能够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

  “总的说来,我们还需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万钢颇有信心地说。

  科学研究绝不能“拔苗助长”

  近日,新一届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让万钢预测一下中国什么时候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让我预测诺贝尔科学奖,确实是一个难题。”万钢谈起他所认识的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时说,“有两个特点我印象最深:第一,他们都是长期默默无闻地潜心研究,得一个诺贝尔奖可能就要用差不多毕生的经历,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第二,获奖者都得到持续稳定的支持。”

  “我再三强调,对于基础前沿科技要有稳定支持,不能靠竞争。近年来,虽然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但是从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持续时间也不够长,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技术创新项目能持续支持到10年以上。”万钢表示,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都讲究“十年磨一剑”,能够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础研究,10年时间都是不够的,二三十年是常态。目前我国在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已经有些苗头,下一步还要继续稳定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不能拔苗助长。“只要我们探索把握科研规律,中国人总会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