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近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把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情况作为专题询问的主题,这是对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一次检验。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科技进步为引领的能源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而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经费的投入和合理高效的运用。
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全国居中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贺天才表示,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省及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均实现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2012年山西省提供的数据显示,本级用于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为17亿元,比2011年增加3亿元,增长24%,高于2012年省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23%)1个百分点。2012年省本级科技支出占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68%,在全国排第17位,中部六省排第3位,周边五省排第2位。
总体看,山西省科技支出占比排位与山西省财政收支规模在全国的排位基本相当(2012年山西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全国排19位、支出排21位),与山西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规模在全国的排位基本相适应。
研发经费偏低事出有因
和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2011年仅有极少数大企业的研究开发(R&D)投入在3%以上,而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是5%-10%,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甚至超过10%。
从山西省的情况看,即使在国内也属于偏低的水平。9月26日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山西省R&D经费支出为132.3亿元,R&D投入强度为1.09%。从全国来看,山西省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全国排17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而位居R&D投入强度全国第一的北京2012年为5.95%,上海为3.37%。究其原因,与山西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
随着山西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煤炭及相关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山西省科技投入中占据较大份额,大型煤炭集团成为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但与企业的总产值相比,比例还很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山西的R&D投入强度。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横向比较,山西科技发展仍处于落后地位。但与过去相比,山西省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所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
2010-2012年,山西省新型材料工业共支持项目85个,总投资85.1亿元。电子元器件产品核心材料钕铁硼永磁产业发展居全国先进水平,产量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国20%以上;镁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镁及镁合金材料产业的企业数量、产能、产量、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3年共支持105个项目,总投资100亿元。重型机械、铁路装备、煤机、液压件、纺机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确立了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重型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电子装备、高速列车装备等一批新兴潜力装备产业发展迅速。
山西省现代煤化工3年共支持项目建设124个,总投资105.9亿元,已形成运城、临汾、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六大化工特色基地,产值占到山西省煤化工产值的80%以上。打造了太化、天脊等一批大型煤化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占到山西煤化工总产值的45%。
信息及生物技术显现山西特色
信息技术无疑是现代经济的“明星”,以互联网、通讯终端、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经一步步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日益重视,让生物产业成为不输于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热点。在这两大领域,山西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继互联网之后,物联网前景光明。山西省的物联网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太原、长治等地成为我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阳泉市“智能阳泉”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2010-2012年,山西省共支持109个生物医药项目,总投资59.6亿元,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投入2.5亿元,形成了大同、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侯马等以医药工业园为主体,相对集中和规模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清开灵注射液、丁桂儿脐贴等10余个生物产品年销售额超过亿元。
山西科技创新城重任在肩
位于太原和晋中接合带的山西科技创新城是山西省实施“科技兴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的综合实验平台,将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
山西省财政厅表示,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多方筹集资金,全力支持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
今明两年,山西科技创新城资金支持方向为土地开发,孵化中心等公用设施建设,共享实验平台设备建设和吸引科研机构入驻,扩充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设立科技城企业小额贷款公司及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公司。
山西省将全面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及金融服务政策,将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各类资金重点向科技创新城倾斜,鼓励各类科技资源向科技创新城集聚,努力把创新城打造成“创新型山西”的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建成山西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高地。
创新投入力度还要再大些
“虽然几年来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受到技术创新资金总额的制约,山西省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华龙表示。
近10年来,山西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一直维持在年投入1840万元,与辽宁的年投入12亿元、上海的年投入10亿元相比差距甚远,即使与中部省份及部分西部省份(湖北4000万元、贵州3000万元、甘肃2850万元)相比,资金总额也明显较低,山西省内各市也几乎没有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影响了政府资金对技术创新工作引导作用的发挥。山西省审计厅在2013年审计报告中明确建议增加技术创新资金额度。
张华龙认为,应该比照其他省份大幅增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额度,全力推动山西省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资金用不好取消申报资格
在这个部门申请到科技创新资金后,又到另一个部门继续申请;“无偿资金”到手后,胡花乱用,不能真正用于科技进步;科技资金分配重国企轻民企、重大轻小……目前国家科技创新资金使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何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山西省财政厅厅长武涛提出了应对之策:变“无偿补助”为多元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信用担保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企业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向科技领域集聚,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支持一批促进煤炭高效、低碳、安全、清洁利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奖优罚劣,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采取惩罚性措施,如扣减经费或取消今后项目申报资格等,充分发挥绩效评价对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