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1月13日
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促进成果转化有效评价体系
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笔者认为,对科技成果在宏观层面的引导、综合管理、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点。科技项目和成果的产业价值和产业化效率应成为创新主体的主要评价指标,建立长效的追踪和考评机制,并作为国家财政投入的有效参考。
我国长期以来的科技研发主体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但能满足产业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成果数量却非常有限,导致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下。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重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缺乏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引导,另一方面则由于科研人员的价值实现形式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脱节。
因此,在宏观管理和制度层面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评价体系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明确衡量各创新主体的创新产出及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也利于创新主体内部形成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的运行机制,注重产业需求,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出现。
制度层面的建设应视为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有效保障,包括科技成果利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中介服务制度、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分类考核考评制度等。制度创新应考虑科技成果产业化量化指标。
据初步了解,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方面财政划拨的课题经费覆盖面达到申请数量的20%,高于美国的8%-10%、英国等欧洲国家的5%,但国内科研经费投入配比和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比例并不匹配。这就需要基于科学技术供给“地图”和产业需求“地图”,在宏观层面进行评估与调节,包括构建信息对接平台。
微观层面,则应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科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参与校企技术合作、技术转移、产业科技支持等微观经济活动的评价和评估等,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参与度。科研人员在校企技术合作、技术转移、产业科技支持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应与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同等的评估。
如何让科研机构直接面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或是让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转变为与科研机构对接的课题,这是微观层面急需破解的难题,需要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制度的支撑。
目前正在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对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做了具体规定,充分考虑了科研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另外,还应考虑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标准问题。而科研机构则应以详细制度作为保障,从而进一步调动相关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者单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思路
王文忠 贾靖 张丽亮
近年来,上海科技服务业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服务框架体系,在空间上形成集聚,提高效能,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4种运作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平台型服务模式 。该模式形成基于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主导作用,服务延伸了部分政府职能的服务内涵,得到了政府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其科技服务侧重建立公益服务平台,注重联络各方资源。
未来,该模式的发展将主要呈现几个特点: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结合;服务机构建立更加专业的服务、管理和运营团队;在广度上、深度上建立官产学研用科技服务网络方面,实现各方资源联动整合,发挥其大网络、大资源的绝对优势。
二是资质许可准入型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及服务规范化的需求,其服务收益与服务供给有直接关系,服务对象的需求个性化明显,服务供给非强制性。因服务产品标的较大,所以需要政府建立专业、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设立服务许可规范和标准,严格资格审查并加强监管。
该模式未来发展需要突破现有体制和机制的瓶颈,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下,在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专业化服务载体运营、骨干机构培育、高端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实现跨越和发展。
三是国际化专业运作服务模式。该模式服务机构具有国际化人才和商业运作模式,在特定行业领域开展专业化、高端化的科技服务。服务队伍以行业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主,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业务链条齐全。服务国际化市场,实行“一条龙”服务,服务收益与服务供给有直接的关系。服务主要依靠顶级高端人才,模式的复制性比较低,政府参与力度有限。
此类科技服务机构应市场而生,又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具有清晰的业务方向、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高端的人才队伍,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运作机制。未来政府应引导并鼓励此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入科技创新服务网络。服务机构自身也应发挥专业化优势,参与行业协会建设,同时进一步联合公益性服务机构,同步发展。
四是民营社会化新型服务模式。随着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民营资本逐步进入科技创新服务市场,创造出创业孵化及综合增值服务、产业主题园区联动服务、虚拟园区/智慧园区等多种科技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基于经验并超越经验,开创性地开拓服务功能和服务供给方式。业务开展流程应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服务网络化、智能化、知识化。
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政策环境的营造,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科技服务新型业态,创新科技服务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运作的科技服务体系。(作者单位: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