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代表热议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
  • 点击数:808     发布时间:2014-03-19 14:25: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3月10日

本报记者 邓淑华摄影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战略高地,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被寄予殷切希望。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视察了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连高新区,对国家高新区提出了“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的新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把“课堂”搬到中关村,举行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高新区如何推进区域创新,发挥产业聚集、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方面核心载体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3位来自国家高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做好国家顶层设计,更好地推动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郭社荣:高新区应勇当创新驱动先行者

 

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对高新区有别样的感情。谈到目前高新区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前景时,他表示:“高新区是中国的一个创举。经过多年发展,高新区对我国科技进步、产业提升、结构调整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推进也做出了积极贡献。20多年来,高新区从最初的探索,发展到今天,从当初特色型高新区、规模型高新区和产业型高新区进一步改造升级、提档换代,勇当创新驱动的先行者,一直焕发着新的活力。”郭社荣对记者表示,“我感受到当前我国高新区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未来我国还应该从国家层面在以下方面再做一些努力,以更好地推动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要加强整体规划布局。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18条优惠政策;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颁布,批准建立武汉东湖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1992年11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苏州等25个国家高新区;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宁波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09年3月,又新批准湘潭、泰州两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自2010年以后,国务院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集中审批省级高新区升级,到今天,国家高新区队伍已经扩容至114家。

  “从最初的20多家到如今已超过100家,国家高新区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应该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规划。如果能从国家层面把国家高新区的布局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构调整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通盘考虑,可能将更有利于高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创新体系内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郭社荣认为,“目前南方地区国家高新区较为密集,北方和欠发达省份国家高新区相对较少。这需要从国家层面来统筹规划,在北方和欠发达地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科技创新特点,有意识地布局一些高新区。”

  第二,对国家高新区评价体系进行客观调整。2013年,国家对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完善,新出台的体系由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机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二级指标由原先的44个调整为40个。新的指标体系继续贯彻了国家高新区“政策评价”主导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对园区发展理念,政府创新参与能力和资源整合力度的考核。“杨凌农业示范区目前是全国惟一一家农业高新区,目前对它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他类型的国家高新区,科技部建立了相关的评价体系,下一步还应该进一步分门别类,对国家高新区建立更合理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郭社荣说,“国家高新区不应该单纯追求面积大小、产能高低和城市化程度。虽然这些也是重要指标,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及对整个地方的科技文化、创新文化氛围的促进作用。国家高新区始终应该是一个区域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核心区。”

  第三,国家应加大对国家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和立法规范力度。“国家高新区建立之初,就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为依托,通过集成一些优势条件,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推动高新区高效快速发展。这在高新区发展初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随着国家高新区的不断发展、高新区队伍的不断壮大,它面临的瓶颈和制约相对于其他区域更多、受到的影响更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对国家高新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郭社荣说,“这就需要国家从政策和法律层面来综合协调,对该支持的要加大支持,对该保护的要加强保护。尤其是建议从国家层面立法,针对国家高新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国家高新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产出了全国7%的GDP,实现了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国家高新区内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些重大装备关键产品研制成功,有效提升了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中央政府应该对国家高新区有足够的重视,支持国家高新区更好更快发展。”郭社荣表示,“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一个产物,曾对我国经济社会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可以预见的是,高新区未来还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于瑞:高新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高新区考察时提到,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这说明高新区不能‘装进篮子就是菜’,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谋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毕于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新区发展非常重视。毕于瑞认为这是源于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而这一切都需要创新。创新靠什么?一是科技,二是人才。高新区正是集合了这两大要素的战略高地,是最能形成创新支撑体系的载体,从而能推动我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毕于瑞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高新区要发挥先行区和示范区的作用,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更好地发挥国家高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各个国家高新区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构筑创新高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新区正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扩大高新区作为创新载体的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新区要避免走同质化道路,应该按照自身定位,结合自身优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发展新材料好就去发展新材料产业,看到别人的生物医药做得声有色也去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应该坚持自身特色谋发展。”毕于瑞介绍,“在去年整体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徐州高新区依然保持了稳步发展,就在于看准了自身的安全科技产业和汽车产业等的领域的发展,看准了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继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放大自身优势,从而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同时,徐州高新区坚持做好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突出大项目引领,力争把徐州高新区做得‘更高、更新、更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毕于瑞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徐州建设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的建议》,建议结合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的现状和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优势,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牵头组织徐州市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和安全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将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建设纳入国家安全产业发展规划,批准在徐州建设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同时组织编制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建议国家安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支持安全科技创新和安全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徐州建设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和安全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设立安全产业发展基金、安全科技创新基金,引导我国安全产业创新发展。

  一年过去,该建议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安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高度重视,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去年,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园被国家安监总局授予“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称号,并成功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也顺利通过部级专家认证,徐州也被确定为中国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的永久会址。在去年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徐州高新区科技产业逆势增长,产值从原有的100亿元升至近200亿元,还有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落户安全科技产业园。

  “在国家大力倡导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徐州市出台了支持徐州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将一些管理权限下放到徐州高新区。徐州市铜山区也对徐州高新区充分授权。目前,徐州高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按照上级区划进一步扩大管辖范围。所有徐州高新区内的事情,都要在徐州高新区内办结,不要走出徐州高新区。个别原因不能充分授权的,要求部门进驻徐州高新区,最终实现在徐州高新区办结。”毕于瑞说,徐州市不断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减、转、放、免”力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在新形势下,高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发展空间限制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方面,高新区应该进一步节约和集约利用现有资源,一是要按照规定程序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充分挖掘企业潜力。高新区既要推进新企业、新项目的入驻,也要盘活现有资源,鼓励已入驻企业增资扩股。”毕于瑞说,“下一步,徐州高新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要紧紧依靠科技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继续坚持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苏北振兴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徐州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陆春云:国家应鼓励高新区大胆 “先行先试”

 

  “近期,历史学家回顾中国历史上的15次重大改革,认为其中成功的惟有商鞅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良好的顶层设计与大胆的基层探索。”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泰州生物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向记者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高新区作为改革的先行区,要更好地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需要国家从做好顶层设计和鼓励高新区大胆探索两方面努力。国家应该鼓励高新区大胆‘先行先试’,更好地成为科学发展排头兵、创新发展示范区。”

  30多年前,我国从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开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经济特区到后来建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动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新区的新一轮快速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的增长极,成为改革先行区、产业集聚区以及高端人才、新技术、新产品汇聚区。

  “当前时代赋予了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但目前国家高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陆春云认为,目前国家高新区还缺乏全国布局的严谨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很多高新区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高度相同,这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出现无序竞争,使得各国家高新区特色不突出,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国家与地方对国家高新区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目标指向上存在“不一致”。尽管科技部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对国家高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国家与地方对国家高新区的考核评价的取向上仍然存在不一致。从国家发展战略看,科技部的考核取向更加注重引导国家高新区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而一些地方政府受区域竞争压力和短期政绩需求出发,更加注重对产业和经济规模的考核,片面追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规模与增长速度,对与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和科技创新等投入大、见效慢的指标重视不够,使国家高新区的发展面临“两难”境地。

  为此,陆春云建议,我国要从做好顶层设计和鼓励高新区大胆“先行先试”两方面突破发展瓶颈:一是从国家层面出台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规划。国家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理应列入国家整体规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该加快出台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不仅要突出区域规划,而且要实现高新区在全国的合理布局,发挥好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示范带动效应,此外,还要通过产业纽带提升每个国家高新区的特色定位和优势选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功能定位清晰、比较优势明显的国家高新区发展新格局,推动特色高新区做大做强。

  二是明确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的路径。国家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在目前高新区发展尚无既定模式、成熟经验可以移植和遵循时,支持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先行先试,取得经验,进而逐步推广。为此要鼓励部分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区在事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探索,比如在医药高新区进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实现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相分离;鼓励在委托生产、放宽文号转移以及委托第三方开展药品审评等方面先行先试,以创新创优的机制体制激发高新区发展活力,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国家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支撑国家高新区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比如出台支持国家高新区基础性平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创新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出台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措施,通过优化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发展。

  三是要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建立起“企业围绕市场转、政府跟着企业转”的高新区运作新机制。可以参考国家授予上海自贸区的有关政策,推行负面清单机制,实行非禁即可,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对负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加快建立科学的考核淘汰机制。国家要加快建立高新区考核淘汰机制,对国家高新区有考核指标和要求,考核一定要实行分类考核,可以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国家高新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一定要公开,要把考核指标作为扶优汰劣的重要依据。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环境取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当前我国国家高新区要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重构国家高新区的体制、机制、政策优势,这样才能推动国家高新区有新一轮发展,这也是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陆春云表示。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