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桂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 点击数:662     发布时间:2014-03-19 17:07: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2月17日

  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生产的全钢子午线巨胎

   骆展胜 覃澍

  如果说山水是桂林的名片,那么创新则是桂林的灵魂。

  好山好水是上苍的恩赐,桂林人有呵护之责。漓江沿岸不能布局传统工业,青山绿水“拒绝”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企业想做强、百姓思富裕,桂林又能靠什么?

  在谋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上,桂林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诠释着一道道精彩。在前不久揭晓的第15届中国专利获奖名单中,广西获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其中4项来自桂林;桂林已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截至2013年11月,桂林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6件,在广西遥遥领先。

  “桂林智造”亮点频出

  在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蒙毅钊指着刚下线的全钢子午线巨胎介绍说,这个“大家伙”在研发时即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专利81件,获授权专利38件。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关键是打破了米其林、固特异等国际巨头对我国长期的技术封锁,“桂林造”硫化机的市场份额也因此坐上世界“头把交椅”。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创新成果,在桂林还有很多。”桂林市科技局局长刘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国家“西电东送”重大项目中,“桂林智造”令国内外许多专家瞩目。故事的主人翁之一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梁琮坦言,“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产品占据全国八成以上市场份额;2013年广西获得5个中国专利优秀奖,其中一个为我们的‘高电压直流极线PLC电容器’贡献。”

  好山好水聚人才,桂林创新亮点多,也得益于科研机构和人才较为密集。作为我国特种轮胎惟一的科研单位,中橡集团桂林曙光院承担着我国自主研发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轮胎的攻关任务。该院副院长龚新立感慨道:“专利就是市场,我们的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以上。”2013年1月26日,“运20”顺利完成首飞的消息传来,龚新立和他的同事们喜笑颜开。

  科技引领 产业升级

  桂林三金药业从一家制药小厂成长为广西药业的领军高新技术企业,靠的正是自主创新。该公司董事长邹节明说,企业现有特色中药新药基本为自主研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39个,专利产品占企业年销售额93%以上,三金药业还是广西首个3次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企业。

  以创新驱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案例在桂林有很多。桂林高新区工委副书记何运保介绍,近年来,桂林围绕科学保护漓江,全面实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桂林高新区已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创意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目前,桂林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6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预计超过600亿元,对桂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六成。

  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同样惠及桂北农业。“桂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远超广西的平均数,是科技让他们富得有底气。”刘翔自豪地说,作为农业大市,桂林优质农产品的背后都有沉甸甸的科技含量支撑。

  在金橘上市时节,在阳朔白沙镇蕉芭林村,登临附近山岭,漫山遍野的金橘昭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种养能手赖玉梅说:“感谢科技人员送来了避雨、避晒、避寒的‘三避’技术,金橘现在可直接挂在树上保鲜,今年我家的金橘收入估计近百万元。”

  由于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桂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八成以上。如今,桂林有9个县8个产业跻身广西农业科技重点示范县。

  重视人才 集纳“智库”

  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人才的密度,更取决于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桂林之所以创新成果倍出,得益于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集聚人才和鼓励创新打出了“组合拳”,二是财政舍得投入,三是企业善于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借智”。

  创新需付出真金白银,创新也要敢于承担风险。持续增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是桂林创新驱动的基础保障。近5年来,桂林市本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年均增长20%。

  思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桂林高科技企业的“后起之秀”。问及创新活力来源,该公司总经理李立表示,企业承担了两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企业2013年在扩大生产中遇到了资金瓶颈,尝试以知识产权质押来融资,在桂林高新科技金融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很快获得了500万元银行贷款,成为桂林首个“吃螃蟹者”。

  好机制激励着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一系列激发创造的配套政策,令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和“漓江学者”相继诞生于漓水之畔……2013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王德良等5位专家入选首批“漓江学者”,每位专家及其团队在5年聘期内可获得750万元地方经费扶助。

  不断构建“智库”,创新方有不竭之源。桂林目前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80多家,待到雏鹰展翅飞,桂林产业又将迎来新的“升级版”。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