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助力区域产业创新升级
  • 点击数:623     发布时间:2014-03-20 09:05: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在基础研究与产品、市场之间一直存在的转移转化障碍被称为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这道死亡之谷,迎向科技产业化的另一个新生?业内人士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构建一个桥梁、通道和创新链条,即科技服务平台,让技术和人才实现无障碍传送。

  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新时期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对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整合各级各类科技资源在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集中攻关,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从而改变当前我国特色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近年来,各地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助力区域产业创新升级。

  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积极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衡水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国家级检测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专项奖励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同时,整合国家和河北省产业资金、节能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和高新技术资金,向重点科技服务平台和企业倾斜。目前,衡水市已建成桃城区国家级工程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北省(枣强)玻璃钢/复合材料研究发展中心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32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国家级检测中心3家、省市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市级企业科技研究院所16家、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80余家。

  据了解,投资5000万元的桃城区国家级工程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制定出8部标准,这些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进一步巩固了衡水市工程橡胶的生产质量和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河北省(枣强)玻璃钢/复合材料研究发展中心针对玻璃钢制品表面处理不过关,产品颜色不均匀、浮色、发花、批次间不一致及耐久性差等问题,开展“数字模拟彩胶生产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配色、检验,不但可以得到所需的颜色,还降低了20%的成本,解决了多年来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

  衡水的区域特色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以中小企业为主,安平丝网、景县汽车零部件、枣强玻璃钢、冀州采暖铸造、故城摩擦材料等已经列为河北省级重点产业,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占衡水市经济的比重达70%以上。虽然这些产业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但也存在着产品结构层次低、技术门槛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要弥补这些短板,首先必须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搞好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产业向集约化、科技化和高端化发展,促进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衡水市委书记李谦表示。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衡水市注重拓展提升科技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科技服务平台主要担起“咨询师”、“培训师”、“孵化器”的角色,围绕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使衡水特色产业焕发了活力、增强了后劲。据统计,2013年衡水市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咨询31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5800余人(次),争取资金支持1862万元。

  打造创新驱动强大引擎

  一向以重化工基地闻名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日趋严苛的环境资源约束,如何在面积仅为2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转型发展、经济升级?“全力推进六大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强大引擎。”宁波市镇海区委书记薛维海一语中的。

  薛维海表示,近年来,镇海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但受到土地资源、人才要素、传统发展模式等因素制约,需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初创产业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中心、中国金融数字文化城、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及产业园、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六大平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打造镇海经济新的增长极。

  目前,镇海区正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100”工程,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亮点,力争到2016年镇海区高新技术企业从现有的53家发展到100家,占镇海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0%。

  据介绍,借助六大平台建设,到2016年镇海将在原有基础上努力发展软件、动漫、物流、金融等,从原本的发展农业、工业向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用做优增量来调整经济比例,坚持创新驱动,打破县域经济发展框架,加速集聚人才资源;基本建成“人才强区”,人才总量达到7万人以上,其中创新型人才1.5万人、海外留学人才300人以上。引进并成功入选中央、浙江省、宁波市“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名以上;建成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室5 个、企业技术创新团队35家,留学生(大学生)创业园初具规模等。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省自贡市拥有“自贡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川南惟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国家炭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41个。其中,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5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企业技术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8个,四川省盐业、四川省新型碳纳米材料、四川省分离与过滤等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6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科技园区3个,科技孵化器3个。这些科技服务平台助推特色支柱产业聚集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旨在根据自贡市科技、经济、社会需求,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本市科技资源,提升公共科技服务水平,搭建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自贡市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高新区聚集,促进自贡实现上档升级和加速发展。

  据介绍,自贡在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还着力搭建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以自贡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建立了面向国内的开放型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技术成果电子展示和交易大厅正式挂牌运行;整合自贡市科技系统科技情报服务中心、自贡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源,建立了自贡市技术转移中心,并经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批准,成立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自贡分中心;以自贡市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大型科研设备仪器为基础,建立了自贡市大型科研设备仪器协作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服务协作网的基本框架。

  据统计,目前自贡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家,拥有四川省级创新型试点12个、培育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四川省前茅,实现了国家创新型企业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对自贡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自贡市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工程、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工程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