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2014年4月9日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和亚洲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亚洲寻找新未来,释放发展新动力,必须走合作共赢之路;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改变了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为重塑国家优势,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对我新兴产业形成“挤压”效应;新兴国家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对我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挤出”效应。此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的廉价要素时代已成过去,比较优势正在消退。
面对深刻变化着的新形势,中国主动调整经济发展节奏和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提质增效升级和内外需平衡,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同拉动,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实现新目标,惟有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回顾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但真正使得这些“红利”得以释放的是改革开放和对外合作。展望未来,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与亚洲各国同命运共呼吸,共同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融合发展。
发生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使亚洲各经济体经历了一次重大洗礼。如今的亚洲经济,面临国际资本回流和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的双重压力。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有近36亿人口,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面对新形势,越南总理阮晋勇呼吁亚洲各国要“共同加快区域合作,尤其是加快建立经济走廊”。可以说,这代表了亚洲国家的共同心声。扩大内需和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已成为各经济体的共同心愿。通过扩大国内生产应对国际市场的萎缩,通过消除经济体间的经济合作障碍弥补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出口下降,能有效促进亚洲各经济体间的合作,开拓共同发展的新空间。亚洲国家需要深化产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多层次的区域互利互惠合作。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合作共赢战略,给亚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当前,世界经济重心加快向东亚转移,全球经济格局“东升西降”趋势明显,全球已经形成了北美、欧盟、东亚3个GDP总量达到17万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板块。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东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东亚板块中较快的。中国经济总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900多亿美元的增量,意味着亚洲国家能从中发现大量的合作和发展机会。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或达5亿人次。中国同亚洲和世界的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亚洲带来更多的新的市场机会和投资机会。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坦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将对全世界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友好政策。“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倡导与有关各方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引领亚洲的新未来,促进亚洲的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尤其是对亚洲国家的开放。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计划(RCEP),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提出的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亚洲的重大利好,都将给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为亚洲国家不断提升合作和发展水平提供保障。
中国重视有利于亚洲新未来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此,中国大力支持区域性开发银行建设,包括支持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引领了区域合作方向,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强烈共鸣,将为亚洲国家间的合作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
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亚洲各国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不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