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国货与外货的博弈,让4万亿工程的政府采购问题第一次暴露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歧视国货和媚外似乎就从没有停止过。选择国货还是选择外货,无论是日用消费品领域还是工业品领域,都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经济发展到今天,尤其在金融危机影响加深的关键时刻,在4万亿政府投资急于拉动内需的情况下,政府采购的大头是国货还是外货,直接决定政府投资是拉动外需还是拉动内需。如果4万亿投资的直接后果是拉动了外需,在全球著名外资企业纷纷云集中国的重要时刻,与外国工业已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民族工业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将被扔进危机四伏的夹缝中,那么,他们的命运将会变得岌岌可危,那时,中国经济的前景也绝不可能美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选择国货,选择外货,在我国绝对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策驱动。经过近200年的积贫积弱,好不容易经济才转上正轨,当外国货如潮水般涌来时,市场变成了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月亮都是外国的圆。客观上说,中国企业起步晚,再加上发展上的急功近利,10年前,在很多领域,中国的产品质量确实赶不上外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些地方政府,争相采购外国货,甚至以采购外国货为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已今非昔比,如果眼光还停留在过去,只能说明意识落后。但话说回来,如果普通消费者购买的是日常消费品,我们没有权利批评或干涉,因为他用的是自己的钱,且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原则;而政府就不同了,政府采购用的是全体纳税人的钱,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就没有权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应该三思而后行,应该花最的钱办最大的事。政府采购,不但要考虑现实意义,还要考虑长远意义以及示范意义。如果政府带头支持国货,就会对大众消费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对本土企业的发展就会非常有例,认真看一看韩国、日本的快速发展模式,我们就不难从中得出结论。如果政府带头歧视国货,本土品牌将无出头之日。
而同样是地方政府,北京市今年已累计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24.25亿元。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介绍,今年第三批政府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领域。53个项目中有38个属信息化项目,投入金额1.56亿元,拟采购自主创新产品1.06亿元。近几年,我们举国上下都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产品再多,如果政府带头不理不睬,让它自生自灭,创新的热情也不会持续太久,毕竟中国企业起步太晚,没有政府和民众的支持,难以抵挡强大对手的进攻和剿灭。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产品牌的技术和质量都日新月异,价格往往还低于同样质量的国际品牌,更接近“物美价廉”的消费黄金法则。笔者在不同场合接触过不同的自动化产品采购员,他们的购买意识已经相当的成熟,那就是不买贵的,只买对的,也就是只买性价比最好的。他们认为国产品牌的总体性价比要比外国品牌高。更由于近几年全国上下的鼓励和倡导,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热情如火如荼,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空前高涨,各个领域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创新产品和技术有用武之地,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如何形成市场效应,实现这一切,政府采购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推手。其实,《政府采购法》中“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所以,政府采购本国货物,中国早就有了法律保证,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政府采购行为得到有力的监督。当然,政策的落实需要有效的监督才能实现。政府采购“歧视国货”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购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程序监督。如果政府采购能够接受并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基于政府财政预算程序上的审查和监督,“媚外”现象自然会得到有效遏制,各项政府采购行为才会更趋合理、理性。
所以笔者认为,九部委发文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不仅是解决扩大内需的重要策略,更是鼓励内资企业自主创新、壮大实力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明智的,而且是必要的;不仅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制定政策,对各类政府采购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将监管落实到位,使歧视国货的行为得以遏止,给国货一个公平竞争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