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个延续多年的热门话题。在经历了最初的试探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雄心勃勃地走向世界,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201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时代,企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全球市场更为开放,竞争更为激烈,消费者所能了解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如何顺应这些新趋势,把握其间的机遇,在国际化进程中切实提升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论坛与博斯公司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最佳实践:应对运营挑战》报告指出,对于涉足全球化的中国企业而言,首要的挑战是跨越中方和外方的文化鸿沟、摒弃成见、消除猜忌,创建一个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报告认为,能否解决好母国与东道国、标准和创新、控制和授权这三大矛盾,是许多中国企业国际化将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企业自身而言,国际化进程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做大做强的内在要求。企业在海外发展,常常会在文化、管控、流程乃至人才管理方面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水土不服”,这就需要企业认识到全球市场的复杂多变性,做到统筹兼顾,认清自身面临的挑战,并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加以应对。尤其需要思考的是,“走出去”的企业如何将以往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延续到全球的运营之中?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借鉴他国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发展经验,却有不少共识:成功的国际化企业需要建立全球统一的企业文化、管控架构和体系,同时对东道国、当地社区和民众作出承诺,并适应当地的商业管理;企业需要保持全球运营的一致性,有时甚至需要实现标准化,但同时需要探索产品、服务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企业必须保持必要和有效的经营控制,并授权当地团队以确保运营效率。
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国际化还会面临融资方面的障碍。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永隆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蔚华曾指出,中国本土银行在全球的网络尚未形成,中国金融走出去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这就导致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较为困难。同时,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内融资也受到很多制约,信用担保渠道单一,担保额度有限。这个问题并非企业一方能够解决,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进来,在中国金融尚未走出去的背景下,国内的金融机构和政府应该给企业走出去多一些融资支持,拓宽信用担保渠道,比如设立民间的为企业走出去的担保机构,同时进一步提高信用担保的额度,为企业解决走出去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