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企业,结合点也在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往,中航工业集团在研制某型号飞机时,需要进行50多次飞行实验,以验证其性能和可靠性。如今,在航空产品集成研发平台的支撑下,研发人员只需要进行一次飞行实验即可,其他大量的验证工作都可以通过仿真系统来完成,大大减少了飞机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这就是两化融合为机械行业带来的变革。
不过,在我国机械行业,两化融合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装备化基础薄弱、流程管理缺位、企业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关键能力不足等等。
近日,2014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在京举行。相关专家向记者指出,在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机械行业朝着全球化、数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走向规范
2013年8月,工信部编制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的目标,并列出了8个专项行动计划,新一轮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今年以来,上述专项行动的第一项——“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而此次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机械行业的管理体系贯标正式启动。
近年来,我国机械行业的两化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装备化基础薄弱。“设备自动化、信息化平均水平低,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知识经验沉淀不足,现代研发、生产、管理的装备化也还未实现。”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副主任陈杰对记者说。
其次是流程管理缺位。“流程的固化都较难以实现,更遑论规范化和优化重组。”陈杰说。
此外,机械行业的两化融合还存在旧的管理体制、思维和模式难以支撑信息化务实推进和成效发挥以及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在与会专家看来,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机械行业的建设和推广,将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工信部提出建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可评估、可诊断、可改进的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对指导和引导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意义重大,这正是企业进入两化深度融合阶段以后非常需要的。”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实施主管李忠福告诉记者。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管理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金达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制定、宣贯和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确保机械企业严格按照科学规律推进两化融合,从而推动我国机械工业朝着全球化、数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