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7月7日
束之高阁的3D打印产品有望在年内分批上市。
近日从相关渠道获悉,一批阻碍3D打印机进入市场的关键专利已经过期,其中包括核心专利技术激光烧结这种3D快速成型的技术,可以实现高熔点金属和陶瓷的黏结,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产品接近上市成品等优点。“一旦激光烧结3D打印机关键专利到期,相关设备的价格将大幅下跌。”美国3D打印公司Shapeways设计师杜安·斯科特预测说。
长期以来,3D打印相关的核心专利大多掌握在3D Systems等少数龙头企业手中,多数企业必须向其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才能推出产品。而当这些专利到期,企业就能省去这部分支出,最终拉低3D打印机的价格。
但是,现实远远谈不上乐观。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3D打印“小而散”的格局没有改变,规模效应上也没实现真正的突破。在罗军看来,3D打印始终缺乏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喜忧参半
被誉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的3D打印正在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处境。
今年年初至今,3D打印领军企业Stratasys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水19%,另一家龙头企业3D Systems则是股价暴跌40%。整个3D打印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而在2013年,全球大部分3D打印企业的股价涨幅超过一倍。
投资机构香橼公司认为,3D打印企业股价的暴跌是因为“3D打印技术被大肆夸大,使3D打印技术相关企业的股价出现严重泡沫。”
但是资本市场的看淡并未浇灭企业的热情。惠普公司宣布将于今年进军商用3D打印市场。另一家英国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也看好3D打印机的潜力,称2018年全球家用3D打印机的销售量将超过100万台。
同期,3D打印行业内的资本运作此起彼伏。今年4月,Stratasys宣布收购两家3D打印企业。另外,在2013年年底,3D Systems已将3D打印陶瓷技术供应商Figulo公司收归囊中。
“被收购企业的共同点是都属于3D打印材料供应商。”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并购有助于3D打印企业完成垂直整合,并加快应用的推广。”ExOn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大卫·伯恩斯将这些收购视为“3D打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17年,3D打印设备销量和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95%和82%,2017年的销量将达到100万台,相应的销售额将达到57.32亿美元。
研产脱节
比起国外企业表现出来的一腔热情,国内市场的形势则严峻得多。
“国内3D打印市场的格局还没有打开。”罗军表示,“3D打印行业外表看起来一片火热,业内却比较寂寞。四处都是市场,看得见,却摸不着。”
据了解,3D打印设备主要分为工业级和民用级两种,前者面向航天、航空、汽车等工业设计制造领域,后者则面向教育机构、设计单位和个人爱好者等。而无论工业级还是民用级,核心专利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上。
受制于关键专利限制,虽然我国3D打印行业在设备、材料、软件等核心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给,“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国3D打印仍停留在科研阶段,欧美在装备水平上明显高于我国。”罗军表示。
与此同时,国外3D打印已经由最初的实验室阶段发展到实战阶段。据报道,通用电气公司正在使用3D技术为下一代发动机制造喷嘴,空中客车公司也在采用该技术制造飞机部件,美国Organovo公司甚至用3D打印技术培养出人体肝脏组织。
应用的普及推高了国外3D打印企业的收入。目前,美国主要3D打印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5亿美元,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约为21亿美元。而根据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的数据,2012年中国市场规模只有约10亿元人民币,且至今没有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3D打印企业。
民用市场上,国内行情同样不容乐观。“国内没有消费能力。”国内民用级3D打印机企业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总经理郭戈直言,“我们的设备定价2890美元,对于海外市场来讲,很多家庭可以接受,但国内却不行。”
厘清体系
在罗军看来,国内3D产业迟迟没有打开局面,首要因素是没有找准市场定位。他认为,3D打印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的有益补充,而不是要全面替代传统制造技术。Stratasys亚太及日本地区总经理乔纳森·加戈隆表示,3D打印行业需要在取得的价值和成本之间进行一个评估,“比如在工业级市场上,如果需要200个零部件,传统生产制造模具成本就高达50万美元,如果采用3D打印成本将很大程度降低。不过,如果生产规模很大,比如说100多万件,使用传统工艺就更为划算。”
“我国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导致我们的产业基础落后、人才落后、科技水平落后。”据罗军介绍,美国企业和科研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美元,而我国的整体研究投入不超过1000万美元,“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基本规律。”
不过,“近日这批专利的到期有望在一定程度改变现在的局面。”一位3D打印行业人士表示,3D Systems等打印巨头都处于暴利模式,一旦这些专利失去保护,国内企业就能做出价格低得多的机器。
相比工业级应用,上述人士更看好国内3D 打印的消费级应用。“工业级应用更加偏向于价值经济,传统制造优势明显,3D 打印难以施展用武之地。消费级应用往往具备体验经济和长尾市场属性的特点,在中国庞大市场的背景下更容易形成规模市场”。
尽管如此,国外3D打印企业仍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认为,“让业界转变思维惯性,更多地以使用3D打印而非‘开模具、批量生产’的传统方式解决问题,对于3D打印在中国的普及至关重要。”
目前,Stratasys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这是3D打印领域第一家在中国成立分公司的国外企业,并在北京成立了办公室。此外,Stratasys还将全球首款彩色3D打印机的发布会放在了中国。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预测,到2016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扩大到100亿元,是现在的10倍,将使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很多省市近期也相继成立了地方3D打印产业联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