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7月21日
本报讯 巨大的注塑厂房内,塑料原材料经过各个机器的自动化操作,变为一个个成型的空调零部件,一只只机械手将成品放在传送带上输送到打包区,搬运机器人在厂房内穿梭运送各种货物,而员工只是站在生产线的终端打包成品的部件……
这是近日国内某空调企业注塑厂房内的工作场景。在这里,机器和人已经完全分离,以往需要人操作的机器,现在已经能独自完成一系列流程操作,而人仅是负责最后的打包。
“2013年以来,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改造,我们厂房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人员从最初的400多人减少到150人左右,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上海一家洗衣机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缓慢却深刻的变革: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近3倍。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改变,东南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工厂招不满工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成本也一直在上涨。很多企业将“机器换人”视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出路。
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普及使用工业机器人也面临一大挑战:巨大的投资成本。目前中国70%的机器人由外国厂商生产,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长期跟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新宇表示,我国工业机器人运用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未来工业机器人或将掀起新的工业革命,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因此我国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