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成都高新区打造全国领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 点击数:584     发布时间:2014-08-24 08:5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7月24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三次创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通过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科技人才聚集等工作,到2020年建成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对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提出了量化目标:创新载体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万家;累计建设100个公共技术平台、实施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0家,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聚集中央“千人计划”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

    优化创新引擎 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升级版

    成都高新区在《规划》中提出,将通过重点建设和完善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集成化、国际化发展,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支撑成都高新区创新发展、领先发展的核心引擎。

    “《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将推动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表示,当前,成都高新区正全力推进“三次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对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前瞻性规划,构建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创新载体方面,通过优化创新载体空间布局、完善创新孵化链、优化创新孵化环境、完善创新载体“投建管”模式等4项工作,加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链孵化载体建设,到2020年,创新载体数量达到60家,面积1000万平方米,其中政府示范孵化器面积不低于3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数达到1万家,建成西部规模最大、国内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流的创新载体群体。

    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通过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等5项工作,到2020年,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累计达到100个,聚集国家级研发机构100家,聚集国家级创新服务机构100家,实施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科技金融方面,通过加快聚集科技金融资源、拓宽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打造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等4项工作,进一步强化“政策性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完善梯形融资服务体系,到2020年,聚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0家,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培育上市公司50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200家,打造高新科技金融一体化区域,成为国内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典范。

    在科技人才方面,通过引进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和激励制度、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人才配套服务等4项工作,加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区建设,到2020年,聚集中央“千人计划”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树立“人才特区”品牌。

    “建设创新载体 构建“一圈一带一园多点”支撑

    “我们要着力优化载体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圈、一带、一园、多点’创新载体,支撑成都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傅学坤表示,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主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新川创新科技园和多个综合性创新载体,主要承载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及部分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研发、设计、服务业态;西部园区主要布局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主要承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一圈”即构筑环电子科技大学知识经济圈。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连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布局支撑创新产业集群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和产业园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明显、研发能力强、附加值高的环电子科技大学知识经济圈。

    “一带”即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带。依托天府软件园、移动互联产业园,沿天府大道、益州大道、天府五街规划建设以高端软件及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为主的专业化发展区域,着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产品研发、通信技术、数字娱乐、移动互联网、共享服务中心等产业集群。

    “一园”即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创新载体。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内规划建设综合性创新载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园、科技企业加速器等专业化载体,打造集创新孵化、转化加速、规模发展于一体,融合人才、技术、金融、文化、交流、生活等产业配套服务功能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多点”即打造多点支撑的创新载体群。围绕“三次创业”确定的主导产业方向,规划新建天河生物医药科技园、国际低碳环保科技园等多个创新载体,改造升级天府软件园、天府新谷、天府生命科技园等现有载体,形成专业化、综合性园区“多点”支撑的创新载体群。

    聚集创新优势 创新驱动引领区域经济腾飞

    20多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功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靠自主创新为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道路,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在国家高新区中长期排名前列,成为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人才聚集培养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在抓紧制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配套政策,重点围绕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四个方面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体系,全面促进《规划》的落实。”傅学坤表示。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已初步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链孵化载体。“天府软件园创业场”等7家创业苗圃,目前已孵化出品果科技、尼毕鲁、数字天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以政府投资为示范、社会多元投资为主体,打造了以7家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的28家孵化器群体,孵化总面积130万平方米,带动园区孵化企业3010家。建成模具工业园和动力园两个加速器,总面积22.2万平方米;建成以天府软件园和天府生命科技园为代表的4家产业园,总面积156.5万平方米,成为成都高新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在全国范围形成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公共平台方面,截至2013年,成都高新区经认定公共技术平台达到42家,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40个;聚集11个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其中8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1家;建设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依托欧洲企业网(EEN)中国西部中心链接全球600多个合作伙伴机构及超过100万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

    作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创以“梯形融资模式”为内涵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打造以“盈创动力”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聚集各类金融机构315家,累计帮助2500多家(次)科技型企业获得担保贷款103亿元,建成高投系和银科系两大政府引导型股权投资基金群,累计帮助近120家园区科技企业获得股权投资45亿元以上,培育上市企业23家,其中创业板企业4家。2014年以来,已有1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