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7月21日公布的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原煤产量为9.4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292万吨,增长9.7%,增幅降低5.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商品煤销量完成9.15亿吨,同比增加9466万吨,增长11.5%。到6月末,煤炭社会库存1.15亿吨,比年初增加1149万吨,上升11.1%。
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的最大用户则为电力。加上产煤地区多在北方和西部地区,因此,看全国煤炭供应形势的松与紧,除了看社会库存情况外,还应看电煤和重要煤炭中转港口的库存情况。
统计显示,2002年以来一直紧张的电煤供应,自今年春节以来出现了供应形势好转的变化,到今年6月21日,直供电网的煤炭库存达到了196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2.6%,达到历史最高点。6月下旬以来,虽然一些地区用电紧张情况有所加剧,但电煤供应形势仍基本保持着平稳发展态势。据铁道部介绍,到7月19日,由铁路供应煤炭的全国主要电厂存煤已增加到2574万吨,按每天耗煤150多万吨计,可供16.5天之用。
河北秦皇岛港为目前我国南北煤炭中转最大港口,其合理港口库存煤应为300万吨,虽然,目前港口存煤与今年3月时的存煤410万吨情况相比已有所下降,但仍一直徘徊在360万吨左右。此外,山东日照港、江苏连云港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存煤较多情况。
煤炭库存、电煤和港口存煤均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时间也在延长,特别是直供电网的煤炭库存增长达到历史最高点,这些情况都是2002年全国再次出现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以来的第一次。加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煤炭价格开始有所走低,可以说,已经持续3年的我国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已开始有所缓和。
在产量增幅走低的情况下,煤炭市场为何会出现供求缓和迹象,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国家从去年起对一些过热行业实施的调控措施作用开始显现。如,全国电解铝生产企业目前已有20%、30%停产。在减少了用电需求的同时,也减少发电企业对煤炭的需求。同时,钢铁、建材、化工等企业因出口增长放慢而出现的生产放慢,也同样减少了这些行业对煤炭的需求。此外,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在减少煤炭出口的同时,也增加了煤炭的进口。所有这些都对推动煤炭市场从供求紧张转向相对缓和起了一定作用。
二是气候变化,大江大河来水增多,水电多发,火电相对少发相对减少了对煤炭的需求。特别是今年3月到5月,受东南季风影响,雨水集中在南部地区长达到2个月,下雨时间长,在温度不高、气候凉爽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生活用电也出现了增加不快的情况,由于雨水多,也使湘、鄂、赣、闽地区的水电站因来水充足而有了满负荷大发的机会。
三是煤炭运输有所条件改善。随着去年底大秦线、候月线改造扩能竣工投产,铁路改革撤消分局改革的推进,在煤炭运力增加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运煤的效率。统计显示,前5个月,全国铁路运煤累计完成4.47亿吨,同比增运3805万吨。尽管,煤炭运量明显加大,但铁路部门仍在多装快运。如,太原铁路局在5月份完成煤炭运量2582万吨、超计划11.4%的情况下,仍在加大大秦线、候月线两个重点运煤通道的运煤力度。
虽然,煤炭市场出现了供求形势趋缓的积极变化,但要说煤炭市场在下半年会出现供过于求的逆转还为时过早。
因为,从整体上看,已经开始走低的煤炭增长仍不足以支撑仍在增长的消费和运输增长。统计显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5.5%、24.6%和17.3%。其中,增长最低年份的2004年生产原煤19.56亿吨,比上年增长2.3亿吨。尽管,煤炭连续3年高速增长,但这3年全国煤炭供应仍空前紧张。因此,从今年上半年煤炭增速9.7%看,今年全国原煤产量增长最多不会超过2亿吨。再加上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从本月下旬起开始联合执法打击煤矿非法生产的行动实施,在规范煤炭生产秩序的同时,也将带来对煤炭总量增长的制约。如果下半年煤炭销量继续保持上半年11.5%的增长,那么,趋缓的增长是难以满足销量增长的。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