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近日,由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组织编写的《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0523亿元,较2012年度增加6969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了大幅提高。同期,在各资本市场上,中关村上市公司市值增幅均远超所在市场的总市值增幅,境外资本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特色。
中关村上市公司市值“逆势上扬”
中关村上市公司是指依据中关村科技园企业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在全球任一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公司。这其中,不仅包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还包括在美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资本市场上市的海外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年底,中关村共有230家上市公司。
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是由中关村上市公司自主发起成立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协会每年组织专题研究,对中关村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分析中关村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并形成年度报告,即《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2011年、2012年报告发布以后,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发布的《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统计了在2014年7月1日前公开发布了2013年年报的200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均有分布,境内上市公司131家,境外上市公司69家。
当前,政府力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对中关村上市公司的专题研究表明,中关村上市公司过去一年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最佳推动力,成为“资本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发展”的典型。数据显示,中关村上市公司2013年年末总资产为18573亿元,同比增长13%;总营业收入为14286亿元,同比增长11%;毛利润总额为2550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总额为621亿元,同比增长4%。这表明中关村上市公司运营稳健,实现了稳定增长。2013年年底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0523亿元,较2012年度增加6969亿元,同比增长51%。
“2013年,全球经济疲软、复苏乏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上交所市值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此背景下,境内外投资者赋予了中关村上市公司高达2万多亿元的市值,增幅达51%。这反映了境内外投资者寄全球经济复苏于中国经济增长、寄中国经济增长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殷切希望。”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科兴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卫东认为,近7000亿元的市值增长表明,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关村企业尤其是中关村上市公司获得了增长的强劲动力。这些数据也充分体现了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特色。
强劲动力吸引资本
《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显示,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中境内上市公司市值为10918亿元,净利润为354亿元,市值为净利润的30.8倍;美股公司市值为7170亿元,净利润为166亿元,市值为净利润的43.2倍;港股及其他公司市值为2435亿元,净利润为101亿元,市值为净利润的24.1倍。这表明中关村上市公司在各资本市场获得了投资者的高预期,其中美股公司获得了最高预期。
“近年来,唱衰中国的海外舆论不绝于耳,‘中国崩溃论’、‘经济硬着陆论’、‘改革缓慢论’等也被境外媒体反复提及。而在中关村上市公司近7000亿元的市值增长中,占总数35%的海外上市的中关村公司就贡献了其中的58%,在增幅上也表现得更为强劲。”尹卫东介绍,这反映出境内外投资者,尤其是境外投资者对中关村上市公司和其所代表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预期,也就是境内外投资者对于中国政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境外媒体唱衰中国的论调不攻自破。
“发挥资本的力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政府面临经济新常态所应持的战略平常心。”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关村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取得了高达51%的增幅,显示出国际及国内资本市场对集中于中关村示范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预期。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集中于中关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政府面对经济新常态最好的“定心丸”。
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投资是关键要素。《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显示,2013年度,中关村上市公司总融资净额为763亿元,同比增长43%,总投资净额为1195亿元,同比增长18%,投融资额度稳定增加。此外,2013年年末,中关村上市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达到3247亿元,同比增长8%。这些数据表明,中关村上市公司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杠杆作用,具有强大的投资实力。3247亿元现金及等价物可以用于直接投资,同时还会带动政府及金融机构投资,形成万亿级的投资规模。让中关村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让金融资本变为产业资本,为企业的创新发力,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借“深水”养“大鱼”
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鼓励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从“增量”上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能够形成未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
“2013年,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较快,优秀企业队伍扩大,进入市值排名前20的门槛有了飞跃式的增长,从2012年的150亿元增加到220亿元,并有6家新入榜的企业。”尹卫东介绍,《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中市值排名前20的中关村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0476亿元, 占总市值的51%。百度、联想蝉联市值前两名,搜房网、乐视网、蓝色光标、东华软件、汽车之家、中国卫星等6家企业新入围。这充分证明,中关村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集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借改革“深水”“养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养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实现调结构、促转型的目标。
为实现“资本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2013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提出了四点建议:
以中关村上市公司为核心,建设中国独特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议以中关村上市公司为核心,以境内外资本市场为平台,进一步深化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鼓励和引导中关村上市公司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建议政府出台针对中关村上市公司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中关村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兼并收购等行为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关村上市公司配置国际高端要素和资源的能力。
加快国内新股发行速度。建议加快国内资本市场的机制调整,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新股发行速度,使更多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登陆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不断做强做大“中关村板块”,更好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加快国内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继续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关村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境外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大多是优秀企业,主要业务和利润都来自境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建议完善境外上市公司回归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制度设计,引导境外上市公司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提升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和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