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创新驱动涌大潮
  • 作者:赵永新
  • 点击数:547     发布时间:2014-10-18 22:56: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摘自《 人民日报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65—40纳米成套产品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工作现场。

    用于环境应急监测的无人机。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北京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人们清楚地记得,去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五个着力”的要求;

    人们清楚地记得,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新定位催生新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北京作为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丰富,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面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认为,建设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是对北京的新要求,也是首都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要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都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新要求化为新行动。

    一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科技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一年来,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多次带队深入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五个着力”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以更高标准、更大尺度,在更深层次上思考谋划首都发展,掀起了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高潮,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新步伐。

    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让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告诉记者,“只有通过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才能更快更好地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

    作为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北京市科委联合市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针对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改革的决策建议,加快构建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的“点火系”——

    2014年新年伊始,北京市出台《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提出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高等学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式改革等十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这是继中关村“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之后,北京市在政策创新方面的又一次新突破,对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激发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4年6月,北京市出台了《加快推进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科九条”)。“京科九条”针对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制约,在科技成果处置收益、人员激励等方面大胆“破冰”,为进一步释放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活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层次结合保驾护航。

    时隔3个月之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包括8部分、20条,以探索放开科技成果管理权限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出发,围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聚焦完善市场需求机制、价格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点对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金融创新、政府采购、科技创新组织方式、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

    《意见》的出台令首都科技界人士欢欣鼓舞:这是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首都科技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必将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以技术创新支撑解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首都北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等世界性难题。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市有关部门、区县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市科委牵头组织制定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坚持创新导向和问题导向,直接聚焦需求,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行动计划包括两类重大专项,第一类专项就包括“首都蓝天行动”“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等。其中,“首都蓝天行动”,将重点组织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预警预报研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任务。

    “解决大气污染、垃圾污水、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科技创新必须有所作为!”闫傲霜说,第一类专项就是紧密围绕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着力以技术创新支撑解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造福北京市民。

    如今,“首都蓝天行动”已经初见成效——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京能集团源深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余热回收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工作,研发了吸收式换热机组和余热回收专用热泵机组等专利设备产品,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北京石景山热电厂、山西大同热电厂、内蒙古赤峰热电厂等10余座热电厂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公司进一步开发的喷淋式燃气锅炉烟气净化余热回收系统,可有效将燃气锅炉烟气余热资源进行回收,同时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近20%。据介绍,该技术在全市的热电中心、燃气锅炉房等推广应用后,可回收余热5000兆瓦,满足1亿平方米采暖需要,实现年节约标煤150万吨。

    在成功运营1600辆电动出租车的基础上,北京市又在今年6月正式印发了《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示范应用,重点在科技园区、校园等区域推动建设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构建城市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

    有心人,天不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9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2%;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以上。

    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首都发展提质增效

    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就必须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着力提高首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行动计划的第二类重大专项,就与“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对接”。第二类专项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及产业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与辐射带动、先导与优势材料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等。

    “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构筑北京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闫傲霜说。

    依托技术创新,今年北京市涌现出的“高精尖”新成果、新产品可圈可点——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4G基站及微基站产品经过规模试验和商用测试,已建成月产6000台基站、20套核心网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截至中国移动TD—LTE二期招标,该公司已经在全国16个省份进行TD—LTE部署;

    由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具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65—40纳米成套产品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提前一年半实现自主的6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批量生产,使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2000年的4—5代缩短至1代。目前,中芯国际的生产制造工艺已由过去的65纳米提升至28纳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大幅提高了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技术水平;

    北医三院刘忠军教授采用钛合金粉末3D打印技术,制造出空间结构复杂、符合解剖形态的个性化人工定制枢椎,用以取代被肿瘤侵蚀的椎体,主刀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脊椎植入手术。术后骨细胞长入孔隙金属内,达到融合的效果,椎体稳定性大大提高,并极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已于8月18日康复出院。该技术和治疗方法为肿瘤切除后颈椎结构重建技术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表明我国3D打印临床应用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纳米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功研制出国际首个碳纳米管室温红外成像探测器。截至目前,北京怀柔纳米科技产业园已落地园区和签约入园的纳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32个,成为国内领先的高端纳米产业发展基地,已初步形成纳米板块快速聚集态势;

    投资280亿元的京东方北京8.5代线是北京市电子工业史上单个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内地40英寸以上液晶屏的绝对垄断。如今,以京东方8.5代线TFT—LCD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为核心的亦庄产业数字电视产业园,已吸引了康宁、冠捷科技和住友化学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就近配套,在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运进石英砂、产出电视机”的产业目标……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839.4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5.4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增加值838亿元,增长9.3%,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技术合同成交额1168亿元,同比增长8.5%,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信息集散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幕已经拉开,好戏连台、精彩纷呈。”闫傲霜告诉记者,“北京市将扮好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五种角色’,变科技优势为发展优势,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