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大连运明:书写国产智能制造装备的新篇章
  • 点击数:718     发布时间:2014-10-18 23:0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历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内燃机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形态,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

    英国经济学家麦基理认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将引发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制造也即智能制造,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标志,在现实工业生产中,以数字化制造为核心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初露端倪。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智能技术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结果。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分类中,属于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中的核心关键智能基础部件。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一个经济带、一个产业聚集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连金州新区这片创新气氛浓郁的热土上,有一家致力于创建民族品牌智能制造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大连运明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大连运明成立于2002年,其研发中心是经过当地政府认定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专业齐全的高素质研发队伍、设施齐备的研发生产条件。近年来,大连运明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已经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2013年大连运明获得辽宁省专利优秀奖、大连市科技发明二等奖。正在成长壮大的大连运明书写着国产智能制造装备的新篇章。

    与自动化结缘

    初识大连运明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承刚,留给人的印象是深沉内敛,不喜言谈。但当谈到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话题时,他却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言语之间展现出他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挚爱之情。通过进一步了解获悉,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王承刚以及他的团队,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已经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1993年1月,当时王承刚在中国华录集团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从事先进自动化生产技术研究,那年公司派遣他去日本松下研修自动化装配线大生产技术。出于对中国制造行业自动化起步晚、起点低的固有认识,日本松下总社并未给予这次研修足够重视,只是委派了日本相关专业的技师来讲课,认为即使是技师授课,中国人也未必都能学明白。然而,日本松下低估了中国学员的能力,虽然只有短短3个月的培训时间,这些中国学员却掌握了自动化大生产技术,并远远超出了研修预期。回国后王承刚曾多次主持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多次获得企业嘉奖。

    1999年1月到2003年6月,王承刚在中国华录集团大连贤科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良好的企业经理人培训,同时又是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3个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在国家优秀期刊发表的两篇论文《基于实用的双机器人协调作业的研究与应用》和《局域网络在录像机磁鼓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分别获得了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和大连市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通过10年时间的砥砺磨练,王承刚成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内技术造诣和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并于2006年3月起出任大连运明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成功并非偶然

    破茧成蝶,需要挥洒辛勤的汗水;凤凰涅槃,更要经历浴火重生的曲折道路。

    大连运明在成立之初就将企业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可是在当时,金州新区内的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成本低廉,尽管大连运明的第一台设备是半自动化水平,售价接近成本,但依然无人问津。上世纪80年代起,虽然智能装备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但在中国的外国投资者多采取廉价工资报酬下的劳动密集型的批量生产方式。企业一个工人的人工成本每个月仅450元,而购买这台设备要30万元,因为成本问题导致机器无法代替人工,这台设备就成了摆设。后来经过多方联系,大连运明的第一台设备卖给了某高校进行教学使用。

    产品没有市场,企业面临着发展困境。大连运明转而研发公交车自动化监控系统,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与最初预想的差别太大,大连运明想过放弃,但是最终坚持了下来,这源于对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企业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并给客户提供智能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市场机遇总是眷爱锲而不舍的追求者,逐渐SMC(北京)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大连松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三菱电机(大连)有限公司、日本精工电子有限公司、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大连星玛电梯有限公司、爱丽思(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都成为了大连运明的固定客户。

    有了先进的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速智能化紧固装配是大连运明自主研发的产品,属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先进制造装备产品,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正在申请的10项发明专利也进入了实质审查公告阶段。该产品突破了紧固件自动化装配的柔性、智能化等瓶颈问题,技术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批量大、精度高的紧固装配领域,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产品、机电工业、建材、汽车制造等行业。

    PCB全自动检测生产线也是大连运明自主研发的产品,包括PCB专用测试模块、PCB专用传送机构、PCB良品按压印机、自动上下料机构、各标准单元控制系统以及可编程测试方案软件等部分,完成上料、检测、下料的全部自动化。该检测线可根据PCB产品类型,集成电路复杂程度、产品节拍要求等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实现了对各种PCB检测的全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线定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且支持PCB产品的不断升级和规格调整,主要应用汽车行业、家电、轻工机械、电子行业等批量化PCB完成品制造厂商。

    机遇挑战并存

    目前,在大连运明的主营产品中,工业机器人所占比例为30%。今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一届三次成员大会发布了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较上年增长20%。结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并且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这预示着什么?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国内的技术发展现状又如何?

    在国际上,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并得到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也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安川)、德国的KUKA Roboter等。中国机器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 90年代国家863计划,开发了7种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目前中国已经能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等一系列产品,其中一些品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然而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尚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与应用。

    从机械结构来看,2013年国内企业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坐标型机器人是主流产品,在各类型中占比超过40%,并且数量超过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同类机器人的总量。外资企业在华销售以多关节工业机器人为主,占比超过其在华销售总量的八成。从应用领域看,2013年近六成的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涂层与胶封是其应用的第二大领域。外资企业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是在焊接与钎焊领域,几乎占其总销量的1/2;而国内用于焊接的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不足10%。 从应用行业来看,外资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比较集中,汽车制造行业购买量近50%,电子产品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分别占14%和10%。而国产工业机器人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范围涉及日用消费品、化工制品、材料、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其中电气设备制造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在国产机器人的销售总量占比最高,分别为17%和15%。从全球角度来看,目前欧洲和日本是工业机器人主要供应商,ABB、KUKA、FANUC、YASKAWA四家占据着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份额,美国则在军用、医疗和家政等服务机器人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才刚刚起步。迫于国外企业的先发优势,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走的是传统的模仿跟踪发展路线,依靠价格优势参与竞争,赚取微薄的利润。 

    然而,这一模式正面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战。这是因为目前包括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伺服系统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ABB、KUKA等几家国际巨头手中,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的整机成本很难降下来。由于成本相比国际巨头高,而性能比较差,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客户接受度并不高。因此,目前外资品牌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而外商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和96%。其中,ABB、KUKA、FANUC、YASKAWA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2012年机器人销量为14470台,占53.8%的比例。 

    大连运明自主创新研发的“基于机器人技术多工况模块化智能装配线”产品正在成功改变国产产品的市场地位。该产品可将传统的多工序紧固件装配工艺过程升级为全自动智能装配,主要解决螺钉类紧固件柔性、高速、自动化紧固装配问题,其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紧固件阵列装置、自动送料机构、紧固装置、控制系统等。其中工业机器人采用大连运明现有成熟技术,基于动力学和运动学计算进行定制式生产,替代了日本雅马哈机器人;紧固件阵列装置、自动送料机构、控制系统均为自主研发;紧固装置采用现有成熟技术改进设计;目前正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发嵌入式全闭环控制。该产品现已实现整机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形成企业标准,形成完整的工艺参数体系。该产品提高装配效率3倍左右,减少大量人力成本,为企业带来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实现了柔性化生产作业方式,支持客户产品升级和规格调整。

    该产品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和青睐,中国华录集团、大连通世泰建材有限公司、爱丽思(中国)集团已成功应用。正在洽谈的客户有大连松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松下住宅电器(上海)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包括国内知名家电企业。

    未来目标明确

    提到未来的发展目标,王承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是大连运明不变的发展原则。未来3年内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和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大连运明已经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天津大学智能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日本瀬崎株式会社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引进、消化、再创新工业机器人技术;同时整合销售资源,建立销售渠道,并且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渤海经济圈建立分(子)公司,以尽快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实现大连运明“做中国人自己的、便宜好用的机器人”的梦想,为实业兴国贡献一份力量。

    2015年,大连运明将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日本瀬崎株式会社合作研发具有多视觉快速识别的直角坐标机器人,建立机器人设计的仿真平台,制造高速、轻载、智能直角坐标机器人,实现柔性薄片零件的组装;与天津大学智能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制具有视觉快速识别的水平关节式机器人,以弥补直角坐标机器人的使用局限。

    2016年,大连运明将充实设计、生产和扩大销售,不断进行产品改造升级,健全销售网络,扩大市场,塑造品牌,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

    2017年,大连运明将进一步充实设计、生产,实现产品持续升级换代;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扩大市场,塑造知名品牌,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建成位于金州新区先进制造装备园区的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55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

    大连运明以其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商业视角,为中国自动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铸造中国驰名品牌是大连运明的使命。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