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再添引擎
  • 作者:刘艳
  • 点击数:572     发布时间:2014-09-18 13:1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为实现北京市对海淀区提出的“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和“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的目标,进一步统筹、激活北京的创新资源,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先进模式, 8月28日,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宣布成立。

    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出席揭牌仪式并发表讲话。他表示,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是落实中央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首都依托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模式探索,对于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先进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形成,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年,北京市出台了“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希望探索破解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盘活人、智、技,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的重要成果,也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践行首都产业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将成为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表示,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将通过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和整合首都、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在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资源整合的同时,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并开展协作创新。首批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中国商飞、潍柴集团、启明星辰等20多家企业,重点建设计算与仿真、智能机器人、信息安全、先进制造、大气治理及水处理等五大协同创新中心,为北京抢占这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先机、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提供支撑。

    据了解,目前,已有近40项高校科技成果会进入首批建设的五大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苟仲文表示,北京的经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产业转型升级,这就不能偏离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上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广泛实践,期望藉此大力推动研发经济和科技型企业总部的发展,紧握微笑曲线的两端,实现“研发和总部两头在内,生产一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并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据悉,未来3-5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将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采取开放式、集团式的方式,整合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聚集一批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创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预计将吸引聚集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10家以上,聚集各类高端精英人才800人左右,其中领军人才100人左右。每年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技术20项以上,新增创新创业企业10家以上;为北京100家左右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

    市场化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发展,一头连着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头连着科技企业,中间的纽带则是市场。一方面,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创新活力日渐高涨;另一方面,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密集,自主创新正当时。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成为架设科技和产业的市场化桥梁,既可激发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力,又可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走出引导式创新的新路子。”苟仲文表示,通过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将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实现与市场的早期对接,扩大高校科技成果辐射范围,改变以往高校教授服务企业点对点的单一模式,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批量成果,成为首都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通过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将单项技术的转让收入扩大为落地北京的产业链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运营收入,并可掌握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落地的主动权,吸引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到北京落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研发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

    同时,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吸引津冀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领军企业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带动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还可主动引导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河北等地落地适宜的产业化项目,促进其产业发展。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有别于传统研究院所,是市场化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它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设立协同创新母基金,吸引和聚集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众多创新要素,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现实经济需求开展联合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的协同创新格局。应该说,这是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模式’。”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

    据了解,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设立了由政府、高校等多方出资,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总规模10亿元的协同创新母基金,同时引导和鼓励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围绕特定领域建立协同创新子基金,通过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和整合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开展协作创新。

    产业化人才培养新途径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也是创新的根本动力。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度密集,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得天独厚。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不断把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切实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是创新发展的路径所在。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将结合重大科技任务引进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人才,结合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向社会输送人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训人才,努力使其成为我国高科技研究领域人才高地,成为区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地。

    据了解,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非常注重对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化、产品化阶段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将率先尝试通过“产业领袖”培养计划,打破传统以考试、论文为重点的考核方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作为考核标准,采取“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模式培养产业化专门人才,打破高校教授直接参与企业运营而导致科研、生产难兼顾的尴尬局面。据悉,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首批将培养100名产业博士生发展成为专门的科技创新产业化人才,成为该研究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海淀区的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人才数量在北京市独占鳌头,通过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及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引入市场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聚集产业高端技术人才、激活高校院所技术人才和团队的创新活力,培养出一批懂技术、知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有效衔接高校院所技术创新供需两端,带动知识创造财富的热潮。”隋振江表示。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9月1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