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上海张江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近20%;实缴税金790亿元,同比增长16%——在中国经济趋向新常态过程中,上海张江高新区焕发出了不一样的活力。
“有没有活力,是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活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市场机制。只有充分尊重市场,才能找到创新的源头活水。
从权到钱 尽量让市场说话
今年年中,上海张江高新区宝山园、黄浦园、静安园和世博园4个分园获准新建。至此,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分园达到22个,覆盖上海市所有区县。
上海张江高新区长大了,但其管理机构却维持着成立之初的规模,公务员编制29人,实际在编18人。在全国100多个国家高新区中,像上海张江高新区这样没有审批实权的管理模式非常少见。
这种模式的好处何在?“就是让市场、政府两只手更好协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表示,上海张江高新区的特色在于“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20项行政审批权直接下放给各个园区,实现“园内事园内办结”,最大限度方便企业。
放权之外,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海张江高新区也尽量让市场说话。目前,上海张江高新区专项资金已从每年的25亿元增加到33亿元。与传统的拨款支持不同,“张江采用拨改补(企业做完了再补)、拨改保(融资担保)和拨改奖(事后奖励)等多种方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促进处处长马文刚表示。
这些制度创新带来的支点效应巨大。仅贷款贴息一项,上海张江高新区专项投入5100万元,直接撬动科技贷款60亿元。
从无到有 专注创新链最前端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上,创办于上海张江高新区嘉定园的上海联影医疗科技公司,一次性展出了包括核磁共振、CT在内的11款高端产品,引来各方瞩目。“这是国产医疗设备第一次以最全的产品线、最先进的技术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联影总裁张强表示。
联影是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新一轮发展中,上海张江高新区提出要健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创新创业三大体系,为企业创新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创新的方式有很多种,张江更多强调原创,做的是从无到有的事情。”负责上海张江高新区核心园建设的张江集团总经理陈干锦表示,下一步,上海张江高新区将加大孵化器建设,帮助更多原创力量脱颖而出。
上海商业成本高、土地价格贵,是创新企业打拼遇到的实际困难。每年都有外地园区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刚刚冒尖的上海张江高新区企业去投资。这在过去,一度令管理者感到头疼。但用开放的视角看,并非坏事。
“迁到外地的企业,多半是生产环节,其研发和销售仍留在上海。”马文刚介绍,顺应这种趋势,上海张江高新区与外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区超过20个。与此同时,面向全球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打造开放式创新的大格局。
从个到群 助推“四新”企业发展
时至今日,创新的内涵远不止技术创新这么简单——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企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在上海张江高新区,这样的“四新”企业形成了一个个的产业集群。比如,去年以来悄然萌动的可穿戴设备,在上海张江高新园区落地开花后,催生出了上海穿戴式智能设备创新联盟,覆盖运营商、终端、芯片和科研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
由8名大学生创办的沪江网,如今已成为在线教育的领跑者。今年年中,沪江网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发起成立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联盟。“只有平台方、内容方和技术公司集结成群,新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表示。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四新”企业集群式发展,上海张江高新区已开始新的探索。“当今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陈干锦表示,未来上海张江高新区核心园着力打造两大产业: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E产业”和涵盖医药、医疗和医疗器械的“医产业”,既传承张江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领域的传统优势,又在交叉融合中为创新创造提供更大的可能。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