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持续丰富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
  • 作者:刘琦岩
  • 点击数:937     发布时间:2014-09-18 14:46: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繁荣、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可以反映在多个方面,但最直接、最主要就是体现在产业层面上。产业技术创新(实践)是新科技和产业变革结合的历史载体。一项技术、一个技术体系的命运就反映在与这个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兴衰史上。丰富多样而又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是实现产业持续繁荣的内在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资源、组织渠道、组织模式是国家创新体系及科技创新政策的应有之义。

    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企业是产业的组成单位。产业技术创新实质就是企业群体的技术创新,或者是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组织群体的技术创新。虽然参与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会很多,但从市场角度分析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须按照企业的逻辑循因。综合对影响企业及企业家主体进行技术创新决策的各种前置因素分析,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平台在架构上主要有四类驱动模式: 

    一是压力驱动——因市场竞争、经济环境、全球格局、生态环境等因素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创新行动和举措。

    二是信息驱动——受市场(主要是产品价格、产品结构)、贸易、金融、政策、经济生态大环境等动态信息诱发,致使企业采取创新行动和举措。

    三是设计(方法)驱动——主动综合集成现成或开发中的知识、方法和技术,通过程序化的组织方式,用以开发新的产品、生产流程或解决方案。

    四是知识驱动——将由新发现、新发明形成的新知识(体系)、新技术再进行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应用到经济体系获得成功,并实现创新价值。

    传统双向驱动的理论认为,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力模式由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综合而成。上述四类驱动模式则是这两种动力模式的进一步细化:压力驱动、信息驱动更多地体现市场拉动的作用;设计驱动、知识驱动则体现技术推动的力量。但正如人们无法从一开始对于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完全分割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当下,众多产业复杂的技术创新形态都是上述四类驱动模式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的。

    历史地看,由压力和信息所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属于市场原生态的创新,在这样的阶段中,企业在多数情况下是在被动创新,或由外部变量诱致的创新。由设计驱动、知识驱动的创新是整个市场及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促使企业面向技术和市场机遇主动而为,是用科技手段来丰富甚至再造新的市场。经济的内生发展就是要让设计驱动的创新、知识驱动的创新能够大行其道,让新科技的革命性能量迅速变为经济社会价值。

    产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基本模式

    结合过去的理论文献和现行各类创新组织的实践和做法,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范式大致可归纳为六类:第一、第二类是传统经济学最常关注的、熊彼特所主张的企业家创新和大企业研发(R&D);第三类是由像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政府组织进行过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第四类是迈克尔?波特所推举的产业集群创新;第五类是由美国在新经济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行业)技术协同组织模式;第六类是由众多传统产业中一再焕发活力的行业技术传统所主导的技术创新。

    如果从组织范式的基本属性来看,行业技术传统、企业家创新是最基本的;产业集群和大企业研发则越来越成为常态式发展;国家产业战略和专业技术组织平台则是由市场和非市场化组织双重力量通过一定策略实现的组织模式。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环境、被设想的长短期经济目标之不同,不同类别的组织范式所呈现的次序、发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企业家创新创业——这是市场经济中具有恒久创新动力或魅力的人类活动。创新是生产函数的改变,它源于创新系统、创新过程中要素、资源、关系的重新组合配置。众多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昭示,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使得这种重新组合和配置得以实现。这其中包括大企业中的企业家创新,更多的是中小微企业的企业家们另辟新径、另立门户、抓住机遇的创新创业。产业最终的市场、产业最后的形态或是产业链的形成是以企业间、机构间的交易为标志。所以,广大中小微企业、企业家创新创业在新兴市场形成、发展、成熟中发挥重要的引领者和塑造者的作用。

    大企业研发——由于研发活动的门槛效应、产品迭代创新策略及缓期收益等现象,使得一个产业在成长和成熟阶段,产业的技术往往由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产品研发来引领市场。在后工业化阶段,对于越来越复杂的产品或产业系统,由于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其设计及创新只能交由大企业来完成。

    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在市场机会、重点产品目标、技术路径较为清楚且缺乏大企业引领的前提下,政府可用产业总体技术战略及规划的形式,对政府所能控制和影响的科研设施、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进行市场化导向的配置,使产业尽快跨过发育期,进入成长期;如能抓住产业发展中新的技术创新机遇,也可能率先步入新的产业技术轨道。

    产业集群创新——不论是科技、产业还是市场,实际上都对经济空间、地理空间有相当程度的依赖,也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要素或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不完全分离性,这就使得集群成为促发创新、支撑产业的重要形式。不同于大企业研发的引领,众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集群也可引领市场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专业技术组织平台——这类组织现在越来越多,有的是以企业方式在经营,有的是以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等方式来运作。美国的新经济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其中许多典型的案例,如美国半导体技术协会、美国篮球联盟(NBA)、VISA卡组织、苹果、高通、谷歌等。实际上一些连锁经营模式的技术创新也可以涵盖在内。这类创新组织在产业生成期、技术转型期当中发挥的作用至为关键,其核心功能是识别技术和市场机会、谋划产业整体策略、引领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推选市场的主流产品设计、促进市场信息和知识产权共享、表达共同的政策诉求等。

    行业技术传统——有些产业经过较长时期稳定发展,已经在某个区域形成了优势的、持续传承的经济形态,并且形成了特有的、稳定的行业技术传统,这一传统反过来又加强了这一行业门槛。当然这种传统也有可能是区域性的、民族性的。如瑞士手表业、欧洲建筑设计业、中式餐饮业、各地方的时尚产业等,它们有的会以集群方式一起发展,有的是相对离散地发展。经济学家哈耶克曾指出:生生不息的传统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很多产业的根植化发展及持续繁荣靠的就是技术传统,或者说是产业技术文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产业的成长分若干阶段,如初创或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等。一个产业体系中又有多种类型和性质的产业,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战略产业等。对于不同的产业阶段,不同类型或性质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在其中的功能和表现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产业是需要多种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共同推动。好的市场制度、产业生态或国家创新体系的标准,就是能够及时生成各种组织模式的创新,并让各类组织模式快速有效地配置创新资源,还能够为各种组织模式的对接、切换、转型或融合提供便捷的条件。这也是我们现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建设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一步丰富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壮大组织力量

    我国目前的产业技术创新阶段,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先行工业化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虽然在部分领域我们已同世界同行并行,一些领域已显示出先行优势,但在相当多的领域我们还需要学习、追赶和超越。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优先方向之一。中国的崛起和持续发展,首先要凭借有科技创新优势、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若干大产业以及众多小产业。

    从上述六个组织范式的维度上分析,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遭遇过的或正在面临的较大问题有:众多大企业在产品架构设计及原创方面的能力很弱,产业技术创新的策划和组织还没有转变为自觉地面向“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战略规划设计;企业家发现和实现创新价值的主动性不足,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盲目性、追随模仿式创新较多,颠覆性创新少;传统政策模式受到新技术革命方方面面挑战,还是习惯于用旧的理念和方式来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依附性的产业集群多,创新型、引领型的集群少;原为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或协会、学会的建制规模普遍偏小,不适应当前创新所需的那种多学科、高集成、跨界组织的要求;市场化的专业技术组织平台刚刚有起色、迈出步伐,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历练;对已有的优势产业、行业及相应的技术传统还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手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则指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认清并充分了解产业技术创新的规律、理清应有的发展思路。

    产业技术创新也须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还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彰显原创、融合、开放、永续、人本等创新的基本理念与时代特征。新阶段的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技术政策须从不同性质的产业、不同阶段的产业对应不同的技术创新导向和组织机制要求出发,从完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要求出发,把不断丰富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功能作为当前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各类资源等政策重要的着力点,这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丰富与活化创新生态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组合科技、产业、金融、商贸、人才、政府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在政策组合中因势利导、因事施策,并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创新、制度创新,要让各类产业技术创新组织顺时而生、顺势而长、有需而立、有为而成,并为它们的持续壮大、真正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主体功能等目标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条件。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8月25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