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有条件打造高端制造业竞争体系
  • 作者:章玉贵
  • 点击数:690     发布时间:2014-09-18 15:14: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从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让‘高大上’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到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期间中国高铁、核电以及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的频频亮相,再到不久前英国最新航母“女王”号建造过程中使用中国上海振华重工生产的重型龙门吊车,均折射出过去以代工与低技术含量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如今正蓄力大踏步进军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俱乐部。

    在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战略性产业控制权争夺的今天,中国能否掌握竞争主动进而提高获益程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产业资本能否尽快形成全球性布局。

    年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业,尽管规模上已是全球第一,且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今年4月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也位居全球第一,但站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分工视角,没有人相信中国制造业能够把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老牌工业强国甩开几个身位。不客气地说,这些年来,主要以代工生产(OEM)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尽管看起来很好很强大,但在美德日法英等国看来,充其量只是全球诸多制造工厂中的最大车间。不过,随着中国企业在造船、装备制造业的崛起,随着中国企业频频向国际市场提供高端产品,世人正在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固化认识。

    从全球金融竞争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实质性地位的关键指标,主要看该国是否在以下两个领域具有发言权:金融与制造业。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国家掌握了金融主导权,就意味着掌握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可以交易的资源配置权,意味着掌握了初级产品的定价权以及金融产品定价权;而一个国家如果既掌握了金融主导权又有发达的高端制造业体系,则表示该国的金融霸权地位有了实质性产业支撑;如果在贸易领域也有广泛的国际竞争力,则该国就有了全球“三位一体”的经济体系。历史上,先是英国后是美国真正建立过上述霸权体系。如今,英国的制造业竞争能力不断下滑,只是在部分高端制造业领域还有很强的竞争水平,整体工业体系面临着新兴市场经济体企业的蚕食,英国的贸易地位也呈现相对下降态势,好在英国深厚的金融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对英镑体系的勉力维持,使得英国依然在全球高端产业分工中拥有一席之地。相形之下,德国的工业竞争力与整体国家竞争力要比英国高出一截。德国并不追求无休止的金融创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优质工业品的全球化提供以及贸易体系的国际化推广。估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德国在欧洲的首席经济强国地位难以被撼动。至于日本,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阵狂飙,日本持续的贸易扩张,日元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咄咄逼人的日本制造旋风,差不多形成了全球经济分工的美日竞争格局。但在金融领域与美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的日本,最终还是在美国的金融铡刀打压下,失去了赶超美国的机会。

    从上述三个层面来看,美国的国家竞争力都要高出主要竞争对手一大截。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与美国相比仍然不在一个量级上。美国高端制造业首先是“血统”纯粹,无论是技术、知识产权还是品牌等,几乎清一色为美国“血统”,而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一般源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技术供给率不高,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其次,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依托其全球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支撑,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的软肋;至于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大约是中国的23倍。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加快打造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全球性资源配置体系。随着高铁在中国取得成功,预计需要8-10年的时间,中国就有能力掌握全球高铁40%的市场;而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对中国核电产品的信赖,有助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制造能力大面积输出国外;手持订单将近世界市场份额一半的中国造船业,若能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显著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与获益程度。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下一步,是要整合国内企业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产业配套、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资源能力,尽快构建世界级的项目统筹和运营管理能力,特别是管理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服务的系统集成,以最终实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8月18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