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经济的弱国一跃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过程中,各类开发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4年年底,国家高新区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GDP总量达到近1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5%,应该说对中国走向经济大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影响,下滑趋势比较明显,但国家高新区的经济不降反增,主要原因在于高新区培育了大批自主创新、由草根企业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比如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的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的新兴企业。包括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此外还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3年新增中小企业6000家左右,2014年预计全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突破1万家;武汉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每年新增中小企业3000家左右。中关村每年新增过亿元企业连续6年超过150家。这表明,目前我国的创新环境已非常活跃。然而,新时期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高新区的责任重大,可谓任重道远。
国家重视高新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考察大连高新区时强调:“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高新区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到,中国今后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创新驱动,高端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从高新科技园区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创新非常重视,对高新区建设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连续3次到高新区进行调研,对中关村、武汉、大连密集调研考察。李克强总理也去了多个高新区调研考察。中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非常坚定。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听取了科技部关于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情况的汇报,并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2014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2014年12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向全国;在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
这意味着,2015年国家对于高新区专项政策引导的可能性加大。相关部门也更加关注高新区建设,比如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就高新区创新发展、企业发展的政策问题形成报告,上报给有关领导;举办了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另外,大学科技园、国有企业、各经济机构都来支持园区的发展。
高新区宏观发展趋势
谈到整个宏观发展的趋势,我们回顾一下高新区在产业层面的新变化和新的情况,主要是三个方面,即新的业态和新空间、新组织。
首先是新业态。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突破及原创新兴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将成为园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流。最近在江苏调研时,与当地企业交流了情况。这些大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通过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第二个是寻找一些新的业态。他们发现依靠复制原有的产品、扩张产能的方式发展越来越难。未来的发展更多的是要靠原创性的创新,做一些能够产生改变人类生产力、生活方式的新兴产业。
原创性的新兴产业的产生主要有五大路径:技术推动、产业融合、产业分解、市场拉动、规制变化等。其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3D打印、智能机器、新材料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技术,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技术,将带动新的技术革命,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新机会。
新技术可以催生巨量的新兴产业,革新生产组织方式。未来在产业集群当中衍生的产业可能更具有成长性,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高端化等三大领域将出现新的业态。如高技术服务领域包括社交网络、大数据等,而服务业高端化可能会出现一些新业态,爆发新活力。
移动互联网催生产业增长点与新的产业组织。大数据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备技能,可能会对我国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3D打印颠覆了现有的制造业模式,将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创造”的最佳契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跨界融合创新,则有更多的业态和形态。目前,以中关村为主,包括杭州、青岛、成都等高新区,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环境上的支撑。而互联网金融使得中小型、区域性金融机构与大型、全国性金融机构站在了同一层次上竞争,是推动行业洗牌、创新的力量。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是非常有潜力的产业。最近,我们与中关村探讨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时,就重点谈到了健康产业。目前,对于互联网与健康产业的融合还需要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此外,互联网教育将会改变现在的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方式。
这些都是高新区在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
第二个问题是新的空间,园区的新空间。新兴产业的萌芽和发展壮大包括服务经济的兴起、企业商业模式的频繁创新,以及社交网络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创业预孵化尤其重要。这些新要求颠覆了高新区的空间形态,使第三代高技术社区成为大势所趋。
高技术社区更多是有利于高端人群的聚集,有利创新企业发展的区域。高技术社区的核心是现实公共空间,比如目前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物理载体。虚拟空间如社交网络、优化的产业组织等。其中加速器是瞪羚企业的摇篮,产业园区则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
产业地产是新时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高技术社区的有效路径之一。产业地产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资源价值最大化、对投资的要求较高、注重产业环境的营造、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第三个问题是赋予创新发展新的组织与变化。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应有新的管理形式,高新区管委会应是产业机构,而非政府机关。同时,也应发展出新的组织形态,如社会化组织,包括新型天使投资基金、资本众筹。孵化器一定要有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功能,同时也应有投资功能。
此外,高新区要摒弃传统滚动开发老路子,打造集高品质公共空间、产业集群、产业服务体系于一体的产业生态环境。
对高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面对发展新常态,建议高新区从3个方面来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培育比引进更重要。高新区应从注重招商引资转向注重培育产业发展环境,尤其要重视苗圃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的作用功能,扶持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营;发现并支持瞪羚企业做大做强,将瞪羚企业作为园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园区经济增量的核心。
第二,发现比培育更重要。高新区应强化对产业及企业未来趋势的判断与把握,在新产业、新业态中发现并培育隐形冠军;强化科技金融的作用,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向股权投资转移;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高新区应积极改变土地开发模式,利用公共空间重点引进市场化的新型产业促进组织机构进行培育,大力发展高知识人群、社交化应用产业及配套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创业经济重在颠覆与创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年2月2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曹祎遐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4年11月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3-11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004.71万户,同比增长16.65%.其中企业286.62万户,增长53.99%;注册资本(金)120.71万亿元,增长26.67%;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4万户。从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增长强劲;从行业上看,高新技术、文化娱乐及科技服务业增长明显;从性质上看,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加最多。通过这组数据,应该说在这样一种小微企业蓬勃增长的状况下,对于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2014年年底,创业邦发布了一份创业者年度报告,其中有几点值得关注与深思:一是谈到创业的原因,接近90%的人把创业作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随着“90后”创业者的加盟,相信“自我意识”将更为显著。二是在云技术和大数据不断冲击的现代生活中,更是有超过70%的创业者选择的创业形式是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融合性趋势愈加明显。三是创业者最看好的五大行业分别是O2O电商、消费服务业、智能家居业、医疗保健与新能源(并列第四)、互联网金融,可见行业选择贴近大众生活需求。四是接近70%的创业者基本不认识投资人,这就为创业者在获得投资资金及意见援助方面无形地设了一道障碍,同时也降低了一些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概率。五是超过一半的创业者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升高,风险加大。
创业环境的几个壁垒需进一步突破
我们认为,尽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创业的环境越来越有利,但是还有几个壁垒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首先,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体系涵盖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但是,各个机构间仍然存在合作交流的壁垒,这包括技术以及资金的共享与流动等,阻碍了协同效应的形成。这就有必要加强协同创新,通过各个机构间相互合作解除行业内外、不同机构间的壁垒,搭建跨组织、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科学的区域创新系统。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造和设计,建立虚拟或实际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广泛激励和汇集各创新主体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创新型合作网络智库,突破创新封锁,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各方互惠共享、引领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行政区域间的壁垒力求减少甚至消除。行政区间的壁垒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城市内,各区域间的政策不同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出台政策过多,创业者无暇对政策进行解读,或是对政策解读不到位,造成了“政策拥挤”现象。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不同领域以及行政区域间政策的衔接,来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协调性。科技创新政策包括了多个政策领域,各自政策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加强各个领域政策的协调,在财税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教育政策上确定导向,形成目标一致、搭配合理的政策合力。同时还要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和反馈工作,完善部门之间政策落实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测,对经过评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政策内容之间存在冲突的文件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文件要及时予以废止。
第三,打破行业壁垒。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特别是经济发展“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新常态特征更为明显。产业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过去5年里,云计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市场预期,数字技术不断向各产业渗透。一些创业者和新企业欣喜地发现,那些原来难以进入的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壁垒正在逐渐消除。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企业进入和退出新市场的成本显著降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效率且受到用户欢迎。云计算和大数据不仅能使客户更好地获取信息,还能让企业聚合需求创建新的市场,更快地了解客户偏好。而现在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移动医疗等新业态也是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完美结合的例子。
“一个关注点”和“两个趋势”
除了消除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三大壁垒外,为了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应注意孵化器在创业创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最具创新精神的地方便是美国硅谷,然而它居然是一个“三没有”的地方:没有园区规划,没有管理部门,没有产业导向。它不同于一般创业园区创业门槛低、创业成本低的商业环境,它有着较高的租金,但是它仍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并且成功培育了大量的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是什么吸引了如此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创业?答案是一个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创新氛围。这种不凡的气度正是这些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所追求的。
展望未来,创业的发展动向可以总结为“一个关注点”和“两个趋势”上。“一个关注点”指创业已逐步深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例如,近年受到关注的环境领域以及人们每天离不开的餐饮领域等。“两个趋势”一是指互联网思维的加强,这拉近了企业与用户的距离,让用户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产品以及让用户更加全面地享受到企业的服务;二是指大数据的普遍应用,海量有效数据包含了企业所需的用户信息,使得利用它的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及其他资源,获得了信息优势,变得更为“智慧”。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