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服务机器人产业分析”分论坛上,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葛树志表示:“机器人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这不是一个预言。”早在六七年前,葛树志就在大力倡导研究“人机互动”这一世界级重点课题。
作为当前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高端领域,突破人机互动技术一直是一道门槛。但在专家看来,在服务机器人上,我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并不大,预计3-5年内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表示,将人、数据与机器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促进更先进设备和更完善服务的产生,“机器人将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最佳载体”。
2017年产值700亿美元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的服务机器人接近2500万台(套),预计2017年服务机器人产值将超过工业机器人,达到500亿-700亿美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表示:“服务机器人正在悄悄走近我们。”他还举例说,IROBOT清洁机器人以年增长25%以上速度发展,达芬奇医疗外科机器人净利润在35%以上,以色列可穿戴式康复机器人公司上市当天市值达到80亿美元,“机器人正在从工业走向服务,尤其是创新性的服务机器人具有爆发性成长的特征,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
王田苗进一步解释说,这个领域是年轻人创业的乐土,不仅创造着实用技术,还在创造市场需求,但因为没有统一的产品形态和技术体系,仍处在分散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但都具有高成长性,比如家庭清洁自主吸尘器、擦窗机、监控器、医疗外科机器人、可穿戴医疗康复机器人、物流移动机器人等。
“为了使2020年东京奥运会超越北京奥运会,日本已经决定将在开幕式上加入机器人竞技单元作为重头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世界各国都积极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发达国家纷纷从国家层面对机器人产业进行部署,包括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日本的新产业发展战略、韩国的机器人未来战略及德国的“工业4.0”等。
突围“人机互动”难题
“操控对于服务机器人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谈,机器人能帮助我们打扫房间、收拾桌子,很多人研究这个领域但产业化不成功。一些特定的机器人,比如医院的机器人帮我们运东西,就是一种操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马修?梅森表示。
马修?梅森坦言,在家庭服务方面,机器人操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们要识别出一些直接简单的动作。也就是说,服务机器人需从模拟人类的一些简单动作开始,从而达到操控。实际上,这个领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互动”。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实现“人机互动”的难度要大得多。王田苗解释说:“从载体、机械到感知,到智能控制,加上相关的交互,机器人体系在工业上是完备的,可以相互借用和支撑,但在服务机器人上就很难支撑,包括软体、感知、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
日前,在电视台的直播现场,一台递送话筒的服务机器人迟迟不能正常操作。主持人调侃说,服务机器人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实际上,服务机器人多年来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其安全性的考虑。专家认为,日本在服务机器人特别是赡养老人陪伴机器人方面技术做得很好,但仍未大范围产业化,核心因素是担心机器人失控。
在葛树志看来,服务机器人不只是功能的简单叠加,机器人也不一定非要有胳膊有腿,但一定要有对话等感情互动。他强调说:“‘人机交互’一定要安全,一定要互动,一定要自适应,这涉及多个关键技术的突破。”
德国汉堡大学多模式技术研究所主任、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张建伟也表达了乐观态度:“在这一领域中国与国外的差距较小,因为我们有‘物美价廉’的优势,有很大的用户市场。服务机器人完全有可能3-5年内实现‘弯道超车’,与其他国家同台竞争。”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