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于近期正式印发。相比惯用的5年规划,这一次,中央层面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10大领域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第一步。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大致需要30年,分三步走,《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在笔者看来,《中国制造2025》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将告别重化工工业的国民经济结构,向高端、节能、环保、高科技方向大步迈进,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将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毫无疑问,作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以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具体路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进一步明确未来我国具有发展空间与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为我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亦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效率与质量的作用。
从国际情况来看,德国的传统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德国,凭借其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较早地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低谷,其提出的“工业4.0”计划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可谓先声夺人。美国则吸取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在2009年提出“重振制造业”与“再工业化”。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不同类型的国家通过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其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与思路。
数据显示,到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20%,与美国相当,但却大而不强。
诚然,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大而不强”境遇的主要原因包括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资源效率利用较低等方面。但无论是从先进国家,还是从我国自身角度来看,工业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支撑作用与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在于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而创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人。在笔者看来,技术型人才的紧缺,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容忽视的一大弱点。
技术型人才的紧缺导致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从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而逐渐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工程技术人才的断层。
缺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即使有再好的理论体系支撑也难以将设计想法转化为现实。有鉴于此,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必须要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在结构调整方面,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应做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建设发展“两手抓”。既要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技术与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也要加大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对此,政府可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相应措施,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此外,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制造业活力,建立与市场间的紧密联系。
放眼全球,在制造业领域,有诸如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等众多顶尖企业的牵头。这些企业既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也是先进技术的应用市场。然而,目前中国尚没有实力如此强劲的企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5-10年,我们将有望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与世界舞台上的同类企业同台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制造业实力雄厚的长三角一带,可通过市场手段,推动形成战略创新联盟,凭借本地和周边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构建出一个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