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演变,区域竞争的焦点开始转向塑造特色、突出个性。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中国台湾新竹的电子信息制造、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产业等,创造了“扁平世界”中的一个个“尖峰”,令人瞩目。
在中国,怎样的区域个性有利于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借助区域个性蓬勃发展?日前,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就此进行了专门调研。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表示,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八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个性区域中,中关村IT、深圳通信、东莞IT制造、杭州电商、武汉光谷、大庆三次采油这六张区域个性名片,均为当地区域个性贴上了高新技术产业“标签”,成为新一轮竞争中的焦点。
个性区域各有“长板”
何谓区域个性?“区域个性由‘个性’一词衍生而来,是区域特质人格化的表达。它是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自身最强、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且不易被超越的区域内在的特质,核心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全球影响力,创造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和地位。”王德禄表示,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本次调研精选出的八大个性区域中,除义乌小商品和寿光蔬菜外,均是高新技术产业个性区域。比如,中关村以IT产业的突出地位被定位为“中国硅谷”;深圳以通信产业被定位为全球最重要的通信设备及软件研发生产基地;东莞以IT制造被定位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加工制造基地;杭州以电商被定位为全球领先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武汉光谷则在全球光电子领域享有盛誉;大庆三次采油成为全球最大的三次采油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咨询合伙人、区域咨询部经理王志辉表示,个性区域各有长板。比如,北京的科教资源更为丰富和密集,这可以算是北京的长板优势之一。武汉是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这既是武汉的长板优势,也是其区域个性,未来武汉应该充分释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东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成本优势,紧抓港资、台资和国际大企业三次转移国际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使得东莞赢得发展先机,最终实现了以IT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全球IT制造中心。
区域个性“生于”优势
区域个性由何而生?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咨询项目经理石妍妍表示,确定区域个性的发展方向之前,首先要遵循地理学三大定律,即范围、综合、因果来剖析区域个性,再结合“天、地、人”视角进行分析。
以中关村IT产业为例,在科教资源上,中关村区域有普通高校40多所,其中211高校19所、985高校9所,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5.5%和20.4%,并有以中科院研究所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36%。这些无可比拟的科教资源,为中关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在创业文化和市场生态环境上,20世纪80年代,以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来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中关村第一次创业浪潮。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批海归携带技术回到中关村创业,与多种不同身份的创业人群汇成一股洪流,推动了中关村的第二、第三次创业浪潮。持续的创新精神和科技企业家改革开放意识,促进了区域内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价值观的形成,并以创业为核心建立了全球人脉网络。
再看看深圳的通信产业。深圳有两大区位优势:一是政策区位优势,即中央给予特区的、我国其他城市及地区所不具备的优惠政策;二是地理区位优势,由于临近我国香港,获得了深圳城市崛起的启动力。借助两大区位优势,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先接受外向型思维方式,优先吸纳国际先进技术,营造了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更成为优越的创业、创新和企业成长的沃土。深圳的通信产业是靠代工发展起来的。众多通信类中小企业从为世界著名企业加工零部件或产品起步,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深圳通信类企业开始走上自主研发之路,逐步实现产业的升级,并由此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成为推动深圳打造世界级通信产业中心的中坚力量。
政策支持“锦上添花”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跨界和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产业周期大大缩短,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商业变革无孔不入,而中国与发达国家机会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王德禄认为,如果政府参与区域经济的力量使用得当,中国将出现更多登上世界舞台的个性区域。
王德禄表示,以中关村为例,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近年来制定并落实了《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京校十条)、《关于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涉及企业税收、土地使用、人才留京、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同时,为构建创业生态系统,政府大力推动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等重点工作,建立了系统的产业扶持体系,构建了创新型服务型政府。这些支持,均有力地推动了中关村IT区域个性的形成。
再看武汉光谷。武汉光谷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了推动区域个性发扬光大,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武汉市出台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黄金十条),鼓励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通过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载体,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联合武汉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成立了武汉光电工研院、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工研院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出台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方案》、《东湖高新区关于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了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并对光电子信息企业培育和引进、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产业链关键领域、人才服务等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新经济的逐步演进,未来中国区域差异化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区域差异也呈现扩大趋势。因此,中国研究区域个性正当其时、意义重大。”王德禄认为,未来5-10年,我国可能产生爆炸式增长的原创新兴产业,这为区域打造世界级的区域差别带来了新的契机,挖掘并强化区域个性这一进程也更为迅速。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