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常态下企业要有新作为
  • 作者:刘迎秋
  • 点击数:759     发布时间:2015-05-26 21:3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想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过程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新发展。但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不少企业存在一些困惑和迷茫,以致踟蹰不前。这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辨析。

    怎样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企业来说,应看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开始让位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消费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投资的关键作用仍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外贸对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正在显现;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走向相对集中,生产和产业组织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新趋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有所减弱,但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与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正在形成;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开始转向以质量为主的差异化竞争;适应环境承载能力要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方式。

    传统产业还有没有前途?不能盲目地否定传统产业,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传统产业。事实上,没有夕阳的传统产业,只有夕阳的产业传统。但是,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深度调整。不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不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就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传统产业不仅需要高水平引进来,还需要大规模走出去。应实行绿地投资,用当地资源创造新的效益。随着企业并购重组和生产方式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新常态下企业应生产什么、怎样经营?应在产品个性化、差异化上下功夫,不仅要追求好,还要追求不同。应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的专一性,实施以精品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应重视企业治理现代化。这不是说家族企业要放弃家族制,而是要在家族制基础上实行现代公司治理。有的民营企业家把企业股份分配给家庭成员,有经营才能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没有这方面才能的就不参与;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均外聘能人,用制度管人,按经济效益论个人收入高低,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何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这里提几条建议:第一,技术创新应努力实现单体创新向联合创新转变。根据经验,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不需要搞技术研发,技术研发应由技术孵化联合体专门开展。生产加工企业需要的技术主要从技术孵化联合体购买,自己专门从事生产加工。众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在具备条件时,建立大型生产加工联合体,或者叫专业化生产加工企业联盟。第二,市场创新应重视互联网思维,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生产与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用互联网虚拟市场代替实体市场的模糊认识和做法。应看到,这两者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而是互补互动互促关系。树立互联网思维,说到底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要学会使用互联网。第三,发展模式创新可以从小处着手,变多元化为专业化,将分散化上升为集中化,形成加工业生产主体与市场营销组织的大规模合作联盟。

    宏观调控引领新常态

    辜胜阻

    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经济发展必须从传统路径转到新路径、从传统动力切换到新动力。新常态有很多标志,比较重要的标志有四个: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由过去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7时代”;经济增长动力变化,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由以工业为主的增长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变化,从过去更加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新常态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宏观调控应当发挥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作用。

    稳增长、调结构,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稳增长是宏观调控的要义,调结构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只有稳增长,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才能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还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当前应特别关注调整和转型过程中的四大“阵痛”:一是淘汰过剩产能对相关产业发展和投资的抑制。二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三是金融去杠杆化特别是降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率,可能对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一定影响。四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排除带毒有害的GDP增长。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会产生“阵痛”,但从长期看是必要的、有利的。

    培育新的增长点,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不能再用大规模刺激和房地产拉动等老办法,而应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引擎。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低碳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四是产业高端化。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五是社会信息化。这是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六是经营国际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货币成本下降为我国国际化战略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我国实施企业国际化、分工高端化战略,有利于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所有”、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宏观调控在这些方面的举措正渐次出台、逐渐收效。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2014年3月至12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86万户,同比增长54%。创业创新的羁绊正在逐渐被清除,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通过创业推进产业化创新,有利于将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产业活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产品、新服务的涌现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新一轮创业浪潮的兴起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精准发力、定向调控。当前,一系列改革和“微刺激”政策初显成效,定向调控初步遏制了经济下行态势。定向调控注重解决深层次结构矛盾,对可能导致经济运行偏离合理区间的重要因素进行预调微调。在城镇化上,着力化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在工业化上,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营改增”试点向服务业全领域扩容;在激发经济活力上,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在增强创新动力上,发挥定向财政政策对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化解资本“脱实向虚”问题;在“三农”上,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摘自《 人民日报 》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