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2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北京市政府参与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软博会以“软件定义世界,两化深度融合”为主题,全面展示了软件产业支撑服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的新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成就,以及软件在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中的核心作用。
产业创新发展令人振奋
“软件是ICT产业的核心与灵魂,是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软博会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通过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快速壮大。2014年,我国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比重超过50%。特别是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日益融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今年1-4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收入达到了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根据这一数据,我们预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以GDP两倍到三倍的速度是可以期待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进一步分析说,新兴信息技术服务比重继续提高,以大数据服务、云服务、云安全服务等为代表的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服务及其产业形态增长迅速。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大约占到了50%-51%,今年1-4月份的数据显示,增长最快达到了20.1%,占行业比重50%。
此外,创新的技术、产品和模式不断涌现。 2014年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达到21.8万件,同比增长30%,“这一数据含金量比较高,其中APP软件登记超过3万件,同比增长2倍。”陈伟说。
软件定义世界成共识
“当前,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软件定义世界’正成为各方共识。” 苗圩指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方兴未艾,引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产业变革。
“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系统是由软件定义的系统来工作的时候,那软件定义世界也就完成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认为,目前,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使软件定义的系统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感知技术构成的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两个构件使软件定义的系统和软件要解决的系统问题有了重大变化。在技术创新时,软件要根据定义的系统来进行技术创新,当系统主要的构件发生变化时,那么由这个系统所定义的系统模型可能就要重构,算法可能也需要调整。
“当我们使用的应用、系统在以感知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和大数据加入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以数据模型和算法来为我们各业务、各领域服务的软件变得至关重要,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陈伟分析认为,软件正在重新定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业务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制造的概念,都是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将技术嵌入到软件行业,通过软件再造业务流程,实现组织的变革,实现零件和机器的互相交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件正在向互联网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在谈到软件技术正在构建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时,陈伟认为,面对这一形势,要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资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新的增长方式。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为主线,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目前网络众包、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这对我们深度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伟表示,在发挥软件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撑两化融合方面,软件是“互联网+”的基础,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软件核心技术服务的发展,将会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很好的动力。在此过程中,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发挥软件的核心驱动作用,大力推进软件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同时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促进软件企业由大变强。
推动两化融合纵深发展
苗圩指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目标,以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创新驱动、整合发展为动力,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并重,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编制实施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好中国软件名城,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
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瞄准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力争在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安全可靠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综合能力。
三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加快研制数据共享标准,促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四是积极拓展“双创空间”。改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供给,创建一批专业化、网络化众创空间,激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刚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蓝图,即要通过30年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要由制造大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制造强国,这一目标鼓舞人心。”作为软件企业代表,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副会长、数码大方董事长雷毅表示,软件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中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部门,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时,要突破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比如工业创新系统、工业嵌入式软件等。要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兴服务业态,建设一批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制造用户为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提高云计算应用的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培育发展制造业新业务。
雷毅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要深入研究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围绕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研制相关的标准规范,同时也要推出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云服务、数据服务等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的有关标准。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