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众多高校和社科院学者参与编写的首部《京津冀蓝皮书》发布。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脚步的加快,专家指出目前首都经济圈三地协作以浅层次分工居多,缺乏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区域经济关联度差。
北京对周边“取多予少”
蓝皮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文魁以“水墨画”和“油画”作比,认为京津冀首都经济圈的“晕染扩散效应”不如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明显。蓝皮书认为,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
目前京津冀已进入要素一体化阶段,比如京津城际铁路开通;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北京一机床铸造车间迁至河北保定;北京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迁至河北沧州;北京白菊洗衣机生产基地也迁往河北霸州。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北京有点“取多予少”。北京对区域的直接带动作用不高,却高度依赖周边的资源,河北人才集中流向京津两地,反而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妨碍生产要素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基本公共服务应均等
蓝皮书指出,目前区域一体化的最大障碍是行政区划下的地方保护主义,比如户籍制度、社保待遇、档案管理等阻碍了人口融合;三地政府利益目标不一致,区域合作存在产业链断裂、同质竞争、地方保护等问题。文魁教授将之比喻为“马赛克”,即以小至县乡等行政区划为单元,“总体设计却分别烧制,最后拼图效果容易大打折扣”。
蓝皮书认为当务之急是三地区域内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淡化行政区划的关系,并根据发展需要,对京津冀城镇空间布局提出战略性的规划方案。专家特别指出,要制定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京津冀都市圈生态环境的补偿方案和政策、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带动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等。“如何加强区域分工,形成三地间的融合发展,增大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是未来京津冀区域深化产业合作、提升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任务。”
水资源短缺人口密度高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也是人口最密集、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三大城市群。从地区生产总值看,京津冀2010年的GDP占全国的10.8%,低于长三角的21.4%,高于珠三角的9.4%。
京津冀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政府管控教委严格,区域内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较高,因此市场发育程度在三大区域中最低,开放程度也比较低。
京津冀凭借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增长较快;租赁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资产交易所、特许经营权交易所等新兴金融业成长较好。
京津冀的软肋在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比如沙尘暴对精密机械、精密化工等行业有严重的破坏影响。而且,京津冀的人口规模达到1.04亿,人口密度高达484人/平方公里,近4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京津两地的人口密度达到惊人的1195人和1100人。
蓝皮书:京津冀城市群存在行政强势市场弱势问题
2014京津冀蓝皮书今发布京津双核带动区域发展但行政区域经济各求发展尚未形成一体化专家——京津冀应建世界级城市群
今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处于城市群发展的组接阶段,存在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行政强势、市场弱势等突出问题。
未来应重点促进城市间交融与融合。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应以谱写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城镇化京津独大周边发展不均
蓝皮书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逐渐形成,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我国正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京津冀城市群,是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全域的大都市地区。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更是呈现明显加速的态势。
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达58.9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已进入高级城镇化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而同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比率只有46.80%,尚在城市化中期阶段,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分析称,京津冀地区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型。
不仅人口规模分布差异过大,而且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也相差悬殊,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力强而承载力弱,中小城市吸纳能力弱而承载能力尚有潜力,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最终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
因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更高等级的城市,以提高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城市“双核”GDP占比过半
蓝皮书称,北京和天津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而且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处于核心位置,京津的经济实力和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一直远大于其他城市,是决定和影响整个区域的增长重心和经济中枢。
从经济实力来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53.7%。
从经济区位度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区位度都有较高上升,且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与北京、天津相邻的廊坊、承德和唐山的经济区位度也有所上升,而距离北京、天津较远的城市(如石家庄、邢台、邯郸)的经济区位度却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反映了北京和天津两市的极化效应依然明显,区域内不平衡性还在加剧。
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14027.13美元和15129.04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5838.95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094美元)。河北省的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之间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双核”格局显著,内部发展不平衡。
发展 刚刚“破界”正在组接尚未融合
目前,国内对城市群演化阶段的划分主要采用起步(雏形)、发展(发育)、成熟(稳定)等产业周期的划分方法。
蓝皮书将城市群演化阶段划分为:破界、组接、交融、融合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紧密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流的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处于城市群发展的组接阶段,如城市间出现“点轴”结构;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增强;连接城市间的“主动脉”(城铁、高速公路、光纤等)设施形成;经济的紧密度增强,区域的人流、物流增强。
但区域内京津两市联系较为紧密,而与其他城市联系相对松散;京津中心城市集聚效应仍大于扩散效应,城市间经济差距仍然较大;京津冀三地经济自成体系,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的共赢格局。
蓝皮书称,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城市间的交融与融合。
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方面,应促进由“单核”(或“双核”)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化,由“圈层”结构向“网格”结构转化;淡化城际边界,促进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北京功能疏解鼓励行政机构向新城迁移
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李彦军表示,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应从城市功能疏解入手,采取措施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新城迁移。而对于在中心城区的行政机构和医院、学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则采取适当限制发展的措施,如限制医院在中心城市改建扩建、限制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等。
李彦军建议,政府从城市长远发展利益出发,在重视新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时,应本着同城同价的原则对新城区居民收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市政设施的服务费用,并在适当的时候,对新城各种服务的费用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以降低郊区生活的成本。
除了行政手段,政府还可以采用收费等经济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人口膨胀。
专家解读
京津冀应建联席会议制度
我国三大城市群发展结构中,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主多核心”空间结构,以上海为主核心,南京、苏州等多区域性中心城市融合发展,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均是“双核心”发展结构。
珠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又有不同,珠三角城市群有广东省统一协调,而京津冀城市群由于各城市行政体制的分割以及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利益的追求使得各个城市利益的冲突较重,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石家庄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各自为政,城市产业发展同构现象严重,城市群的一体化的互补性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专家建议,应尽快出台“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强化京津冀之间的合作,实现三地功能和产业的转移和承接,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发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来协调三个地方政府,形成统一的合作工作平台和政策促进机制,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
京津冀蓝皮书:未来北京保持中心区房价高位
提要:昨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蓝皮书建议,应发挥首都公共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投资支持发展联合办学、跨地区远程医疗等,带动周边的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昨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蓝皮书建议,京津冀要建立常态化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在省际产业转移时可实行税收分享。另外可设立首都经济圈发展银行,负责区域的开发。
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主席可轮流担任
“京津冀的协调完全靠中央是不可能的。”参与编写蓝皮书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说,京津冀城市群要探索建立横向协商和纵向协调相结合的协调机制。
蓝皮书建议,横向上,要建立常态化的“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席可由北京市市长、天津市市长、河北省省长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或秘书处,其中,办公室设在北京,便于和中央即时的沟通。
联席会议的职能包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共同签署区域内重大协议;建立京津冀发改委主任会议制,每半年举行一次,探讨各城市之间发展思路的对接。此外,还要建立政策咨询机构,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决策方案,并对政策实施成效进行评估。
纵向上,需由国务院牵头组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委员会”,主要对区域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统一规划、战略部署、政策协调和矛盾的仲裁。
设首都经济圈发展银行负责区域开发
蓝皮书提出,对京津冀区域内跨省市的生产投资、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科技成果落地、招商引资异地落地等项目,进行利益分享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探索有效的地区间税收分享和产值的分计。
在税收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应按照,三地对产业的边际贡献系数比例,在省际产业转移时,实行税收分享,即横向分税制。对于跨省市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的部分,可按一定的比例,在合作地区之间进行分成。
为推动区域的发展,还可参照国家开发银行模式,设立首都经济圈发展银行,负责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开发。
蓝皮书建议,应发挥首都公共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投资支持发展联合办学、跨地区远程医疗等,带动周边的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此外,还应探索城市群内人口服务对接机制,建立新型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壁垒,京津冀区域合作模式也急需创新,理想模式是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现状
京津冀“双核”突出内部不均
蓝皮书指出,在京津冀城市群包含城市中,北京与天津的综合实力最强,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双核”,但河北省的人均GDP,不仅低于京津,更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明显的异地城镇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涌向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据统计,2005至2010年,河北省向北京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100万人左右;向天津输送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在60万人左右,且呈逐年增加态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来京人口为155.9万人,占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22.1%;而在天津市的常住外来人口中,来自河北省的人数为75.45万人,占天津市常住外来人口的25.2%。
人口涌向超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中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同时给大城市的运行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北京新城有业无市变“卧城”
蓝皮书指出,大量的人口、企业和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在中心城的集中,众多的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和企业聚集,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在近10年中出现了人口反弹的增长。
在以往新城的建设中,由于过于强调转移中心区人口这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与工作配套,众多的人口、企业和休闲、娱乐、购物场所仍然在中心城集中,使得北京的许多新城变成了有业无市的“卧城”。产业聚集和人口集中能力不强,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卫星城、边缘集团、望京新城、回龙观等“卧城”功能疏解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仅仅把它们作为市区人口疏散的工具,忽视疏散后市民的生活需求,忽视产业的转移。
这种居住和工作的不平衡,导致上班时大量人口从周边向中心城集中,下班时又从中心城向周边散去,通勤距离大大增加,也加重了上下班时段的交通拥堵。
从城市人口分布结构看,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形。不仅人口规模的分布差异过大,而且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也相差悬殊,反映出京津冀城市群两个超大城市集聚能力强而其他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弱,中小城市吸纳能力弱而承载能力尚有潜力的现状,这种不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最终会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支撑力。——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
观点
京津冀发展先从大项目突破
“从近期看,京津冀发展可能会在一些存在重大战略机遇的地方,率先实现突破。”参与编写蓝皮书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说,像北京新机场建设、天津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等战略机遇,都可以做文章。
例如,利用北京新机场,京津冀可共同申报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建成一个类似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列入国家战略层面、以临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级新区。在新区内,还可以共建以航空小镇为重点的宜居航空都市体系。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天津可建设中国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蓝皮书建议,北京和河北应主动参与,与天津共建“创新区”。
而利用京津城际走廊的现有产业优势和园区基础,京津冀还可进一步的聚集高端产业,合力打造一条从“中关村-亦庄-廊坊-武清-北辰-东丽-滨海新区”的科技新干线。
北京应保持中心区房价高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军家住北五环,在他看来,他的邻居们总是在孩子要上初中时,就搬去西城、海淀区租房住。原因就是西城等中心城区拥有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因此,要实现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就要采取措施,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新城转移。
“如果学校不愿走,可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比如限制其扩大招生规模。”李彦军说。
他想到的其他的措施,包括严格抑制中心城区的开发冲动,保持中心城区房地产价格的适当高位,以增加在那里的生活成本,促使企业外迁和居民到新城置业。
李彦军说,除了行政手段,政府还可以尝试对造成周边道路严重拥堵的写字楼、商业中心及大型建筑物等,用提高租金、停车费等经济措施,推动企业的外迁。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压力大、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下一步方向是优化提升、转型升级。核心是要促进中心城市功能升级,把非核心功能疏散出去,为功能升级留出空间,周边地区承接功能的过程中同步升级,相互间建立起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机制,最终实现整体的优化升级。——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说。
摘自《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