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制造2025》发布 制造业迎新风口
  • 作者:李争粉
  • 点击数:657     发布时间:2015-06-19 00:2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5月19日,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落地。

    《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给出的答案是“由大变强”。

    发展战略“三步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大而不强”。

    “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提出制造强国纲领性规划。”苗圩表示。

    苗圩同时用“一二三四五五十”来概括《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框架。

    所谓“一”,是指一个目标,就是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所谓“二”,是指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所谓“四”,是指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

    四项原则。

    所谓“五五”,第一个“五”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第二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即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所谓“十”是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在技术、产业化上寻求突破。

    那么,在这十大领域中,哪些领域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率先取得突破?苗圩表示,在这十大领域中,可以说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新的突破点,或者叫新的增长点,都在孕育和培养当中。以航空航天为例,北斗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将会迅速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规模。“我们现在的精度、覆盖范围大概已经可以达到美国GPS系统的水平,对民用开放这一块,差距逐渐缩小,这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创新驱动为发展主线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既是愿景,更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就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比较弱。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创新不强的问题;十项任务的第一项任务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个工程是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针里也提到创新驱动。所以说,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

    近几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而“中国创造”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技术创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

    “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建设制造强国,不是简单扶持哪个产业,而是强调动员一切可动员力量激发创新,带动制造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智能制造成主攻方向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重点建设数字化工厂,深化互联网在制造业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产品。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苗圩表示,所谓智能制造就是要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同时,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管理的信息化,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另外,在企业层面,要建立起一个工业互联网或者物联网。实现任何人之间都可以做到信息的无缝衔接、实时的交流和共享。将来可以在四个维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间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指出,从当前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还是在装备制造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也是未来国家和企业需要花大力气去追赶的两大领域。

    据记者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将连续3年实施试点示范,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2017年准备全面推广。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