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召开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发布会,公布了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初评结果:有299个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奖初评,其中自然奖46项、发明奖67项(含专用项目17项)、科技进步奖186项(含专用项目45项)。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介绍,今年科技部将继续稳步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除了继续实施网络视频答辩,推行一天评审制度,扩大海外专家函审,探索社会公众旁听等改革,还将首次公布全部会评专家名单,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首次开展经济效益真实性核查工作试点。
“阳光”评选是最好的防腐剂
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每年都备受公众瞩目。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好国家科技奖,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奖励制度改革,让整个评选工作都在阳光下进行。
邹大挺介绍,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程序,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共受理项目878项,其中自然奖135项、发明奖192项(含专用项目42项)、科技进步奖551项(含专用项目114项),经公示、网络初评、会议初评,共产生初评通过项目299项。6月24日起,初评通过的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奖励办网站公布,初评通过的专用项目在委托管理单位、推荐单位及项目完成单位等进行内部公布。
“我们同时还一并公布54个通用项目专业评审组的全部会评专家名单,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邹大挺说,阳光评选是最好的防腐剂。
据记者了解,为防止“打招呼”“拉关系”,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继续坚持异地封闭、长短名单随机产生、工作人员交叉换位等做法,重点在规范工作流程、重申评审纪律、改进评议方式、完善管理手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今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规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纪律》,对评审对象、推荐方、评审专家、组织者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重申,对上述4类人员的31种不规范行为说“不”。比如,评审对象不得在推荐材料中剽窃、侵夺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信息,夸大成果水平、应用情况;不得虚构相关事实,人为拼凑、包装项目;不得隐瞒相关事实,违规重复报奖;不得在异议处理中弄虚作假、拒不配合调查,或从事其他妨碍调查工作正常进行的行为等。还提出,对于已经授奖的项目和获奖者,若违反相关规定,一经查实,可撤销奖励及奖金,并将记录不良信誉。
除了出台新规严格评审纪律和评审规范,奖励办还采取多种措施改进评审方式。
“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过程中引入了审读机制,评委要对项目撰写审读意见,为量化评价作有效补充。”邹大挺介绍,为扎紧评审信息保密的“篱笆”,评审专家名单以随机编号代替,帮助专家树立保密意识,网评结束封网后将数据与系统物理隔离,邀请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和驻科技部监察局现场监督,评审全程录音录像,可记录、可查询、可追溯。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最大限度杜绝了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提高评审的科学性,增强了监督的实效性。”邹大挺强调。
首次试点经济效益真实性核查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科技奖中项目最多的两大奖项。由于这些项目大都涉及到科技成果的应用,因此,经济效益成为评选中一个重要的考量。
然而,由于对经济效益真实性的考核存在相当的难度,此前一般直接采用项目推荐方自己申报的数据。这样就不排除数据存在虚高的情况。
“针对科技界反映的项目应用情况不实、经济效益虚高等可能存在的问题,今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对项目直接经济效益、应用情况的核查工作。”邹大挺介绍,因为是第一次开展这项工作,今年首先采取项目申报方自查的方式,初评工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对初评通过的项目,奖励办将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科技背景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经济效益真实性抽查。
“我们抽查的项目主要是初评中获高等级奖项目和一些有疑问的项目。”邹大挺说。
据介绍,截至6月2日,287个项目全部完成自查,相关材料全部上传至评审系统,供会评专家审阅。有1个项目因自查结果与原推荐材料存在较大差异,推荐单位主动申请撤回,不继续参加会评。
进一步深化科技奖励改革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深化和探索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2014年,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开始全面实施网络视频答辩,推行一天评审制度,扩大海外专家函审,探索社会公众旁听,开展行业咨询试点,加强痕迹管理,规范异议处理程序,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强化会议保密等改革措施,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今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改革。”邹大挺介绍,今年完善了评审组长库,以学术水平高、行业公认度高、为人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为遴选原则,从评审经验丰富的专家中,按照每个专业评审领域动态择优选出部分专家,进一步补充专家数量,形成评审组长库,并完善了组长随机遴选机制。
同时,加强评审流程精细化管理。为便于会评专家有更多时间熟悉项目材料,今年提前两天向会评专家开放评审系统,供专家会前详细查看项目推荐书,提高答辩评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专家报到时,发放《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工作手册》,明确会评须知、奖励标准、评审纪律、专家职责等内容,帮助评委尽快了解奖励政策和评审程序,使评审环节更加严谨,会议更加高效。
邹大挺还透露,今年初评工作结束后,奖励办还将对初评通过的项目,是否符合本行业学科领域发展方向,是否具有行业领域的先进性、代表性,以及是否存在获奖后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按行业、学科分类咨询相关部门、社会学术团体的意见。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