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长江经济带: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协调发展
  • 作者:张尚武 邓晶琎
  • 点击数:688     发布时间:2015-07-22 23:5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长江流域,素称“九州粮仓”。洋务运动,近代工业蹒跚起步。今天的长江流域,已崛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走廊。

    国家的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协调发展。

    有专家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最大的难点就是产业。目前,沿江产业布局欠合理、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压力大,制约了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

    绿色发展才有出路

    重化工业,一度是沿江省市的骄傲。如今的长江两岸,钢铁、石化、造船等企业密布,“重兵”屯集。

    全国九大钢铁中心,就有上钢、武钢、重钢、攀枝花、马鞍山五大钢铁基地,“锚”定长江两岸;上海、南京、武汉、九江、岳阳等大炼油厂和石化基地,滨江而建;湖北宜化、武汉葛化、九江的香港理文造纸、江苏新世纪造船……依水而生。

    长江,已然是一条重化工业带。除了知名大企业,还有数以万计的小企业,重化工业成为长江主要的污染源。

    重化工业“扎堆”引发的污染问题,使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整治措施。上海市政府明确,上海产业转型升级,重化工业企业要以“绿色”来决定其生死;南京市政府决定,10年内搬迁南京市内四大重化工业片区,为先进的新兴生产力腾出容量;武汉中心城区的武重、武车、武锅等重工业已相继搬迁;重庆对重化工业已设立严苛的门槛。

    随着发达地区“腾笼换鸟”,各主要城市提高门槛,重化工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加快。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李敬表示,重化工业转移,应伴随技术升级,无论布局在哪里,都应绿色发展。

    沿江的重化工业,如何绿色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重化工业离不开大水量、大运量、大能量。长江沿线当前的经济体量,也需要重化工业支撑。

    湖北宜化集团相关负责人称:“针对‘散、小、乱’的现状,政府要提高门槛,引导重化工业集群发展、绿色发展。”

    围绕“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去年湖北宜化集团投巨资再造生产流程,把煤化工、盐化工的副产物全部利用,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

    分工协作渐成主流

    最近,相关各省已陆续公布了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意见。从各地沿江产业规划看,对重化工业充满依赖,汽车、电子、新能源等产业趋同,制造业依然是沿江布局的主体。

    站在各自的利益,规划编制难免雷同。长江流域一些地方的规划缺少“分工协作”的思维。

    实际上,企业、产业、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已涌现不少典型,必将成为主流。

    长江流域汽车生产遍地开花,但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溯江而上,分别布阵武汉、长沙。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处长程建新称,生产基地内移,研发总部留在上海,将推动产业升级。

    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与武钢牵手,实现了共赢。双方合建80万辆轿车钢材配送中心、共建高端车钢研发实验室,奇瑞车钢加工成本下降一半,武钢产品则以销定产。

    重庆笔记本电脑、武汉光电子产业,采取“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分工协作模式,崛起产业集群。

    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背后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背后是城市和城市群,这是一个“串联成环”的过程。

    纵观长江上中下游,存在明显产业落差,具备产业转移的强大势能。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称:“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各地要立足比较优势,差异化分工、协同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

    叶青分析,长三角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的地区,应该成为高科技研发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的集聚地;长江中游地区有良好的装备制造基础,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且区位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应将其打造成全国的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只有上中下游优势互见,长江经济带方显整体竞争优势。

    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如今,在一些长江沿线城市已很少看到蓝天和白云,长江经济带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经济与生态、产业与环境如何迈向协调发展?

    控污,首先堵住增量。沿江省市在协调经济与生态发展过程中,都试图在产业布局、制度设计上,对污染企业说“不”。不久前,一个投资超10亿元的皮革项目想在九江落户,由于环评不过关被拒之门外。

    治污,还需削减存量。湖北梁子湖周边,先后关停22家排污企业,减少工业年产值3.5亿元。梁子湖打造成“千湖之省”的生态名片。

    虽然各地都在行动,但新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梁子湖作为武汉市的应急水源,实现了“去工业化”,但生态旅游红火还有待时日,急需生态补偿。长江流域的上下游之间,目前还没有可操作的生态补偿模式。

    太湖流域截断污染源,治污初显成效。从2008年开始,太湖流域改造升级工业企业2000余家,关闭化工企业4300余家,关停不达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仅镇江市,近年就对485家化工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累计减排COD2342吨、氨氮97吨、总磷15.8吨。

    但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表示:太湖治理,亟待走出疲惫期。2014年,在太湖治理过程中,相关单位在列入年度目标责任书的少数项目未能按期完成。

    太湖是苏、浙、沪最重要的水源,跨区域协调治理难度不小。特别是下游上海对上游江苏、浙江的生态补偿难以到位。“行政区划的刚性切割,是导致区域生态治理困境最根本原因。”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认为。

    湖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蒋大国为此呼吁,统筹规划和制定长江流域发展战略,由国家出面组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统一协调机构实属必要。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李跃龙,也在期待跨区域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制创新。他认为,湘鄂两省应尽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环洞庭湖区产业、生态、环保等问题,确保一湖清水入长江。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