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5长江经济带互联网+技术转移转化对接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围绕“互联互通、技术转移、协同发展”的主题,广泛深入地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地区间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及机制和信用建设等。
此次会议还征集到319项可供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和需求。中航光电公司、深圳市倍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购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与上海临港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签署了“智能照明”、“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等12个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落地临港,签约总金额为10.4亿元,预计带来的年效益产值将达114亿元。
上述成果表明,近年来上海市着力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市场化、国际化运作,推动和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取得积极成效。
打破体制“瓶颈”
科研人员成“主人”
我国现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规定存在着审批程序复杂、时间长,对参与转化的成果创造者激励不足,定价方式以及其他有关规定与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作用相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为彻底打破体制机制“瓶颈”,今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实施转移转化,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同时规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
“此前,科研单位形成的科技成果,需要从市一级网上逐级报备,且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自主权范围只限制在30万元以内。”上海市科委体制改革与法规处处长吴寿仁表示,《意见》明确下放“三权”的做法大大强化了科研团队在实施转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科研人员作为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人翁”。
“以前,上海药物研究所专利虽多,但真正实现转化的专利比例仅是个位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坦言,这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在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往往将重心放在论文的发表上,而对新药的转化产业化表现得并不热情。
“如今,在新机制下,上海药物研究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对转化结果进行评价的新型职称评价模式。如果新药获得新药证书和上市批文,新药研发团队可得到2个正高级和4个副高级的职称名额。”蒋华良介绍,他们开发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创候选新药“马来酸蒿乙醚胺”刚刚拿到临床批件;另一款抗肺动脉高压新药已经上报国家药审中心审评。
有了政策的支持还不够,还需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年4月23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设立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湾谷科技园正式揭牌。作为区域技术转移平台,该中心实际上是一个集技术交易、孵化引导、科技金融、国际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大平台。
“我们认为能把产学研最有效地糅合在一起的手段是市场,而市场的本质是通过资本串联的,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要建立起能够促进技术转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表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将以市场化运营机制为原则,立足上海国际化都市和长三角龙头的特性,聚焦技术源头和产业端口,探索与高校对接、与金融结合,与企业共赢、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转移服务新范式,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示范、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和上海科技创新引擎。
“如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新疆、甘肃、昆明等地都已设立了分中心。我们希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能够聚焦技术转移上下游各环节,形成技术、服务、产业资源集聚区,构建国家技术转移战略高地,打造全球技术转移枢纽。”谢吉华说。
筑牢检验检测认证“基石”
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以国有机构为主,民营和外资机构多元参与的检验检测市场格局。2014年上海市检验检测服务营业收入142.54亿元,同比增长12.14%,其中收入超1亿元的机构达24家。服务领域覆盖建筑工程、制造业、科研技术服务、环境检测、机动车安检、食品卫生等各个行业。检验检测服务日渐成为上海新型服务业的支柱。
“在全面创新的过程中,从新产品、新服务的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检验检测认证将贯穿整个环节,建设科创中心离不开技术‘基石’,检验检测认证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助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看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意味着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新产品、新服务,还要关注新的商业模式、新业态等,这与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所讲的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无不相关。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海认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与“互联网+”有着特殊的契合点,一是研发模式、检测模式的创新都可以用平台共享的免费思维。此外,检测认证产业在服务各行各业的“互联网+”的过程中,可开辟一个新领域,“各个产业在加上互联网的过程中,有很多‘痛点’,在产业升级中做增值服务,可以通过服务拓展市场成长空间。”
“目前,浦东新区已经集聚了一批国内外检测认证龙头企业,具备了发展检测认证产业的良好基础。”浦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浦东新区将通过实施推动区内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支持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以及扩大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比例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打造浦东“检验检测服务高地”品牌。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季晓烨表示,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还需要多做调研、多做试验。我们在探索中应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以自贸区为改革的研发基地,以闸北区为改革的中试基地,逐步形成在全市范围、国内其他地区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
创客空间沪上遍布开花
据了解,上海目前有科技创业苗圃7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7个、科技企业加速器17个,形成了覆盖该市所有区县的孵化器网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今年上海市科委决定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尚未享受过创业服务补贴的众创空间给予后补贴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如今,白手起家的方加亮已经拥有全上海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为了让更多创业者拥有孵化梦想的空间,今年年初他把主业交给专业人士打理,把生产流水线移往它处,腾出厂房、聚集资金,斥资打造了一个主体结构为3万平方米的U型建筑—绿亮科创园。园内拥有室内网球馆、亲水平台、屋顶花园、露天咖吧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可以为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完善的服务。
“在这里,我们只管埋头做科研,其他的根本不用操心。缺钱,有创新基金;吃喝,有廉价食堂;休息,有凉亭花园;玩耍,有室内球馆。只要你有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或者一份科技创业方案,都可以随时入驻。”上海盾构中心总经理孙伟国谈起绿亮科创园时说到。
年轻人创新创业,一定要在市中心吗?其实不然,在上海市科委的推动下,构建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让年轻人创业不再难。
上海戏剧学院大二学生韩小军选择了位于上海市郊区的枫泾小镇。如今,他的创业项目“一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即将落户枫泾,并已接到了几笔艺术设计订单。
“年轻人有一技之长,或者只要有一个金点子,来枫泾镇创业,我们会尽可能为他补齐创业所缺的各种要素……”枫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日,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产学研创孵投”大平台开始投入运行,接下来将引导产、学、研、创、孵、投各类资源集聚过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将枫泾镇打造成为一个市郊特色的创客新天地。
“我们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创新创业服务‘全覆盖’,以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政府购买服务等为抓手,打造全球创客最佳实践城市,为创客提供开源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工车间、产品设计和创意思想碰撞的空间。”上海市科委主任陈杰说。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