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智库现状和发展趋势
  • 作者:黄仁伟
  • 点击数:2213     发布时间:2015-08-18 21:1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2015年8月12日,新浪智库平台正式上线。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新浪智库初期上线,便有40余家国内外的优秀智库入驻了平台。未来,新浪计划将智库 频道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智库网络资讯和咨询平台,将智库的智力资源转变为信息增值服务的产品,强化智库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服务于政府和企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智库研究中心主任黄仁伟在会上作出了精彩发言。


黄仁伟: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首先祝贺新浪智库平台在今天能够这么成功的启动。我受主办方的要求,讲一讲国内智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们首先要对中国智库的基本优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首先我们中国智库有八个基本优势,首先是有自信的,对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要有自信。


第二个我们中国智库到现在为止没有炮制出一个巨大的错误,虽说没有说十分的成功,但是还没有犯过战略性的错误,这是了不起的。


一个大国,走一个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他要犯错误的。但是这个错误不能是战略性的,颠覆性的错误。


第三个,中国智库总的来说,是在党和国家战略的范围内展开决策研究。所以中国这样的一个体系下,90%以上的智库,是围绕着这个战略展开的。


第四,中国智库是有很大的人力、财力、软实力和历史资源的集中优势。


第五,现在我们中国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六,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在提高。我们开始有自己的旋转门了,开始有自己的社会资源,这是单独的几个沉睡的研究人员在里面闭门造车。


第七个是体制内外有两种或者是三种的智库并行发展,而且越来越多智库和国际上的大智库结合。


所以最后我们有信心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智库发展道路,这个中国特色智库发展道路必须和美国的,欧洲的,俄罗斯的有所所不同,所以我们不客观照办人家的模式。


现在我讲一下我们掌握的数据的基本结构分析,我这里有大概四百个智库的名单,一个是四百个名单,一个是两千五百个的名单,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四百个的名单。其中在北京占了42%,上海也不算太多,有14%。那么其他的地区44%,所以可以看出来其他的地区是所有的其他的省市,除了京沪两地,这个44%是各省的。那么这是一个数量上的分布。


但是在影响力上就更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是有四百个智库,就是说大家认为比较像样的智库,四百个的话,其中只有20%左右是有较大影响力的,20%的里面的90%在北京。10%在上海,其他的地区,基本上没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是一个中国智库的绝对的集中在北京的一个现状,所以我们再把80%没有影响力的这些智库或者是影响力很一般的智库,绝大部分在京沪以外。所以中国智库的地区不平衡远远超过了财富的地区不平衡。


大概我们分四个系统,其中党政军系统,就政府直属系统,是101个。社科院,包括科学院和工程院五十几个,高校系统是指高校的直接有影响力的智库,而不是说所有的高校的中心,高校的中心有几万个了,还有现在正在上升的非政府系统的智库,或者是说政府以外派生出来的,不在政府内的社会智库,这样的四个。


那么,这个底下有哪个每一个系统的地区分布。这个要解释一下社科院和这个体制不是院校系统,社科院和科学院系统。北京的三个是最大的,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这一个就要顶过人家几十个,不要看北京是三个,这三个超过另外的51个总和还要多得多。


那么,刚才我讲了,实际上我们肯定有一点遗漏的400个作为总的中国智库的主体,那么还有两千个包括地市级的,还有大学的三级研究机构,就是说学院和系以下的研究机构,不是校一级的。所以这个四百个为主。


从这个结构分析来说,经济类占了最多,36%,这是全国总的结构。综合类像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等各个学科都包括的,20%不到的,政治类怎么这么多,因为我们把党校算进去了。各省的党校都算政治类,所以这个政治类比较多。实际上真正研究政治的没有这么多,很少。


战略类主要是国际战略,这个有10%,文化包括教育、体育、文艺都是在内,其他的像生态、能源、杂七杂八的,环境和城市,10%不到。


这是全国所有的智库的总的分类,如果说再看具体的分类,就是说政府系统的加上社科院的这个比例就是相对均衡一点了。这个经济类的只有29%,综合类29%,政治类还是很多,主要是党校系统,战略类的就明显的少了。其他类的更少。所以说经济类加综合类是比较多的。高校系统经济类占了很大的优势。高校系统的战略类反而多起来了,各个国际的问题的研究中心非常之多。文化类也比较多,政治类相对少一些,因为没有党校系统。


综合类在大学里面也是比较少的。民间智库,经济类占绝对优势,综合类,没有政治类,基本上没有。那么战略类还算多一点,有一些是区域类的,像深圳、海南这些区域分布的。


这个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优缺点结合的,就是说实际上是我们几十年以经济为中心这样一个总路线的引导,把我们的研究都集中在经济类了。但是实际上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除经济类以外其他的政治类、社会类、法律类,国际战略类的问题可能加起来的总量要大大超过经济类,但是研究机构明显的不足,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的情况。


现在我们的智库缺点是非常之多,那么这里只是挑其中的最核心的几个缺点,首先是脱离实践,包括了中央一级的实践和地方一级和市场面的实践都脱离了。大部分的智库没有主动的去找实践中的问题。而是等上边的这个发生,比如说十八届几中全会出来了,大家都研究这个,比如说现在要搞十三五规划了,大家都研究这个。他公司主动的去设计问题的,我认为这是脱离实际,是吧。


另外一种脱离实际就是还是把论文和专著放在第一位,智库并不一定是以论文和专著为第一的,这个产品和大学的学院混同一谈。


另外是不符合智库要求的两大缺点,就是反应特别慢。很多的事情,事情出来了,半个月也没有反应。这是智库最不允许的一个缺点。第二个是大家都做大题目,大的不得了,再小的智库也做最大的题目。所以说大而化之,这是两大缺点。


发展方面就是社会化、国际化、专业化、管理的现代化,这几个全面都是四化,大部分,我说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一定是在政府部门类牢牢和权力结合的智库,不是社会化的,更不用说国际化,百分之九十几的智库是没有外国人的,专业化的就是说刚才讲的经济类,也不够专业化,你真正搞金融的有几个,很少。你真正的搞那个产业也很少。产业里面再分产业,细分,更少了。没有专业化,管理也是老掉的,很多的管理是研究机构几乎都是没有管理的。所以研究机构松散得很,不用坐班的。


人才特别匮乏,我说的人才匮乏主要是讲智库人才,就是说能做智库研究的人才,而不是说拿了美国的或者是什么国家的,或者是包括清华、北大的学位就叫人才了,一定是智库成果的人才。特别缺乏的,不能做,不会做。所以旋转门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空的。


资金方面有两个不足,一个是财政本身的拨款不足,第二个是财政以外的资金不足。财政本身限于他的钱用在死的方面,而不是说用在活的方面。所以要改变中国智库的缺点,需要借鉴国际智库的经验,第一个就是国际智库现在越来越全球化,大量的智库在世界范围内互相的打通。所以你看到这个人是在布魯金斯,很可能明天就是WIWS。他们是互相的流动,美国的智库和澳大利亚的智库和,和欧洲的智库他们的人员是高度流动的,问题也是全球化的。


像现在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根本就是全球的问题,但是我们在中国的一个领域里边研究,肯定研究不出真正的结果来,还会误导。


沟通,现在我们就是学术的和政策的,和那个企业的,这三个方面是不沟通的。所以说这个智库的三条线,企业的、政策的、学术的,各占各的,不沟通的,都是自扫门前雪。学术界也是不沟通,中国社科院,或者是中国人大,或者是北大的,都是各干各的,不沟通。


影响决策的机制都是自上而下,派任务为主。下边直接改变上面的想法很少,所以缺乏多元性,创新性和灵魂性。这个智库实际上应该有三大块,第一是对政策进行测试评价,主要是发现漏洞。政策的智库研究应该主要用在发现政策的问题上。


第二个是危机应对,现在智库的危机应对能力非常差,几乎没有危机应对,第三个是中长期的战略研究,要有不同版本的大战略,像十三五,除了国务院系统,还有没有别的系统的版本了。一个省的战略有没有三个,四个版本的,这种大战略。一带一路有几个版本?只有一个版本。


还要借鉴人家的工作方式,这个工作方式里边很重要的这个是国外的智库的一个工作方面,就是说检验这个智库是不是有智库的作用,智库和政府的互动的频率,这个非常重要。就是说政府给了他多少任务,他给了政府多少建议,这个频率。包括和企业的频率,企业委托他多少,他反馈给企业多少。他的网站点击率也是非常重要一个数字。


所以现在我们大部分的智库没有网站点击率,现在大概重阳的网站点击率比较高,也可能国务院发展中心的新的智库网将来会有很大变动,我相信新浪这个智库平台一定会有很高的点击率,将来要查这个数据。


资金来源方面将来政府有多少资金来源,没有一个智库是百分之九十几的财政来源,世界上是没有的,只有中国有,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来源导致了智库不可能独立思考,所以智库不仅是思想库还要作为行动库。就是说他是空的,他所有的思想必须要转化为行动,能够变成行动的思想库才叫智库。


那么我们有哪些路径,第一个是要推动智库走向社会,大量的社会上第一线的问题要由智库首先提出来,而且智库要进入高层的,决策的,实质性的过程。或者是说进入企业的决策,像央企有一百个,这一百个央企,我们有多少个智库卷入了他的决策过程,几乎很少。


第二个是智库的形式要多样,现在最重要的是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这两块是非常空白的。社会智库有一些了,现在在做的有一些,我们查了一下北京有几十个社会智库,一多半是原来的高官退下来以后建立的。还是在政府的体制内工作,说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完全是社会自身的很少,企业培养得更少了。


智库的思维必须是多元,要有开放性,系统性,批判性,特别是逆向性,这个是我们体制下不提倡逆向性思维,不提倡。我这么讲,另搞一套的思维,不可以的。


但是智库没有逆向性,他前面三个都不可能,开放性、系统性,批判性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个是国际化。如果说我们没有国际化的智库,中国走出去,完全是在国内自己关起门来的走出去。比如说一带一路,有65个国家,有没有65个国家的人员来参与研究,这是不可能的,到现在为止没有。我们配制资源是建库不建质,可以建楼,可以建设备,可以建什么的,但是不可以给人投很多钱。所以很难生出质来。现在自然科学,高科技70%可以归课题的所有者,他的收入,社会科学怎么算,社会科学更加靠人了,但是没有这一条,这个政策是你设计的,它产生多少社会效应,你能算吗?没法算。


共享数据库,这个是在中国现在完全没有的。所以说今天这个新浪智库平台,是一大创造,就是说共享数据库,共享网站,这个是走在前面了。


然后智库要均衡发展,刚才讲了这个严重的问题,集中在北京一个地方,上还有一点点,全国都是很低水平的智库。这个严重的不均衡。


所以,国际同行,对我们中国智库的认识,比我们有更高的看法,除了指出我们的缺点以外,他们已经非常有远见的看到了中国智库的前途。他们认为现在中国智库面临空前发展的机遇。就是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大国,要有一流的世界级的智库,这个机遇已经出现了,但是看我们抓得住啊。


第二个是中国智库的空间很大,什么是空间很大呢?就是说我们该研究的领域很多是没有智库的。所以说这些没有智库的领域,就是说我们的空间。


第三个是中国人自己历史上就有各种各样的智囊嘛,是吧?像诸葛亮、张良,中国以做智囊为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历史悠久的。


老外还讲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现在让我选择世界上一个国家创造智库,我就选择中国。因为中国有最好的实践的土壤。


第五个中国智库要改变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而且更不引领世界。


最后,我们不要太迷信西方智库的体系。现在动辄什么兰德,什么布魯金斯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的国情和他们不一样。像旋转门,他们是两党门,这个党到台上,另外一个党到智库去,在野的在智库里面储备人才和政策,等两外一个党上去了,另外一个还是智库了,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下怎么样搞旋转门。同样要做人才和政策,战略的储备,智库就是人才、政策、战略的储备库。这是同样需要旋转门,但是这个在组织体制内,我们还没有做到。


所以我们不要迷信西方的智库体系,但是我们要用把他们的这个一套方式,改造成中国可以做的那套新的智库形态。谢谢大家。


摘自 新浪智库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