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热潮到来时,“新经济”的概念甚嚣尘上,连传统媒体的面试题都得考一下阁下对“新媒体”的看法。由于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的瞠目结舌,新经济简直就意味着一夜暴富的机会,而且是“人人有份”,如同梁山好汉们的理想。从新浪到百度,从中关村科技到联想,都曾经在“新经济”模式下试图寻找第二春。
然而,经过好几次泡沫过后,我们姑且把现在的这拨创业现象称为“新新经济”。讨论经济现象有很多高深的东西,但在这一拨“新新经济”的观察里,咱们来讨论下四个最简单的问题吧。
第一个:与风投的关系。现在创业的多数企业,目标非常明确,通常有三种。一是获得风投,运作上市;二是出售给其他公司;三是自己经营。多数情况下,第一种方式备受青睐。但有没有风投,对创业者而言简直是一次人生的重塑。没有时没法发展,有了不得不受人摆布。苹果当初宣布跟微软合作的前一天,乔布斯一个人关在会议上里寂寞地沉思。这种心态,创业者多有体会:毫不夸张地说,风投可以让一个企业迅速膨胀,也可以让企业迅速死亡。
第二个:如何让员工死心塌地。Google的散漫与自由备受称道,并被认为是一种“组织创新”。于是,多数创业企业也兴奋地提出要像Google那样去创业。这又步入了当初中国企业当初狂学戴尔的困境。Google只有一个。在提倡技术至上与创新精神的企业中,SUN与Autodesk都曾经走入极端,但是Autodesk的成功却来自于卡萝.巴茨这个女强人的规范化管理。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现在也能成功;Google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功。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的技术有多么先进,目光有多长远,口袋里有多少钱,可以支撑你选择Google的道路?
第三个维度是,如何让自己更像一个企业而不是一个旅馆。管理类书籍总是能在中国找到追捧者,甚至《执行力》这样的伪书,也包括《基业常青》这样被企业家奉为圭臬的好书。那么,创业者们是否做好了做“企业”的准备?Web2.0公司们在招聘与解聘的问题上如玩儿戏,把办公室装满以吸引更大投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就大面积裁员,对员工毫不负责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投机心态导致这样的企业一定短寿。
第四个维度是:短线的操作方式能否制造一个长线的企业。在现在的这拨Web2.0企业中,多数企业是在一年内成立的,多数员工在该企业中工作不足一年,多数老板不认识多数员工,多多数用户今天来了明天就走,多数流量不是用户带来而是用钱买来。如此短线操作,能培养出一支值得长线投资的股票?
这样的新新经济,不是泡沫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