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成都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经验与启示
  • 点击数:3119     发布时间:2015-12-22 12:15:00
  • 分享到:
关键词:

2011年,成都高新区被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部委确定成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在科技部、“一行三会”等相关部委,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都高新区紧紧抓住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建设契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提速产业发展”为理念,在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壮大产业等方面扎实工作,在服务体系、政策体系、产品体系、产业体系等方面狠下功夫,在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业发展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科技金融工作架构上,成都高新区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科技金融机制、体系、平台、环境和产业五个维度工作框架。即始终坚持健全以“省、市、区三级联动”为重点的科技金融协调机制,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方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以“盈创动力”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营造以“天府科技新城”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推进以“总部经济业态”为特征的新兴金融产业发展。

健全以“省市区三级联动”为重点的科技金融协同机制。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四川省建立了试点工作部门会商沟通机制,成都市建立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都高新区设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区三级联动,统筹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二是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构建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格局。依托成都高新区全资国有公司、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作为投融资服务重要载体,同时加快聚集各类金融资源,实现信用担保、股权投资、改制上市、并购重组等投融资功能,形成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服务格局。

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方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以政策担保贷款为核心积极构建债权融资产品链。一是引导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等加大科技信贷产品创新。设计开发出服务面广的“统贷统还”产品,反担保物要求低的“成长贷”产品,纯信用的“科技通”“助保贷”产品,投贷联动的“新三板”股权质押产品,针对创业初期的“高新创业贷”产品,满足企业短期应急资金周转的“银贷通”“盈续贷”产品,针对进出口企业的外贸融资产品。二是引导保险机构创新开发科技保险产品。大力推广针对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产品,针对科技企业的研发责任险、专利保险等产品,针对楼宇企业的“楼宇保”产品。累计为3000余家(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担保(保险)贷款近130亿元,信用贷款4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企业贷款余额73亿元。

——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重点积极构建股权融资产品链。一是建成高投系、银科系两大政府引导基金,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金融领域。设立8000万元全国首只政府天使投资基金,带动社会化天使投资机构投资逾6000万元。设立15亿元银科投资基金,参股子基金数量达到17只,募集资金规模近50亿元。二是积极参与和加快推进四川省信息安全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引导基金落户。三是加快聚集社会化股权投资机构。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股权投资机构400余家,注册资金规模45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750亿元以上,已形成涵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的股权体系。累计为150家(次)科技企业获得各类风险投资逾60亿元以上,并购重组30余起。——以企业改制规范为突破积极构建上市融资服务链。一是制定出台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改制上市政策体系,提供从改制、转增股本、股权激励、并购重组和限售股减持的全链条政策服务,有效调动科技企业改制上市积极性。二是建立了金融、税务、工商等多部门参与的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协调会议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搭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三是在全国率先以区(县)主体与沪、深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拟上市资源培育、上市公司管理、资本市场创新产品开发、上市企业人才培训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为拟上市和已上市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四是长期密集举办各类改制上市、并购重组培训活动,多次组织企业赴沪、深、股转系统三大交易所开展路演活动,营造改制上市良好氛围。五是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库建设,按照“上市一批、改制一批、签约一批、准备一批”策略,实施梯度培育和分类服务。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有上市企业26家,约占成都市50%,四川省25%,其中创业板企业9家,占四川省一半;新三板挂牌企业35家,占成都市60%,四川省40%;区域经济证券化率达到22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打造以“盈创动力”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一是依托盈创动力,打造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已建成6万平方米盈创动力大厦和网络化投融资平台,吸引53家国内外知名金融服务机构入驻,与近100家投融资机构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四川省德阳市、乐山高新区等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服务模式向四川省推广示范。二是依托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打造投融资交易服务平台。支持科技企业到交易中心进行展示、私募融资、挂牌股权转让等,以市场定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权益合理流转。三是依托深交所西部路演中心,打造投融资路演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路演、业绩说明、信息发布、重大事件实施报道等综合服务。四是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打造投融资征信服务平台。利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机构和个人征询查询中心落户,为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查询、第三方评级等征信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信用环境保障。

营造以“天府科技新城”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金融示范园区。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积极打造科技新城,集成都市行政中心、四川省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产业合作园区等功能于一体,金融城和高新孵化园、天府软件园天然毗邻,是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区域。二是建设成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信用体系试验区。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合作共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发起设立成都高新区信用促进会、企业联合会金融专委会等自律组织,营造科技金融信用软环境。三是营造科技与金融结合良好氛围。成功举办德勤-成都高新高成长20强评选、深交所董秘预科班等系列科技金融品牌活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单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与监管差异化、资本市场培育等课题研究,规范新兴金融机构发展,有效预防区域金融风险。

推进以“总部经济业态”为特征的新兴金融产业发展。

一是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打造千亿级金融产业集群,建成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区。二是制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金融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提升发展银证期保业,规范发展地方准金融业,着力提升金融业发展环境。三是加快推进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区等载体建设,促进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快速聚集。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金融机构聚集地之一,入驻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550家,其中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准金融机构450家,占比80%以上,吸引100余位中高层次金融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工作,ACCA在读学员数名列全国第三,注册会员数中西部第一。在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第六期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居中西部第一。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虽然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中做了大量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亟须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一是“轻资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仍然困难,亟须金融机构在质抵押方式上进一步创新和突破。科技型企业的显著特点是“轻资产、高风险”,虽然银行和担保机构在企业债权融资方面已经探索出多种创新模式,但是当前针对“轻资产、高风险”的科技企业创新信贷产品在审贷流程、审贷权限、抵质押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较高门槛,科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仍然困难,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突破。建议国家、省、市部门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在审贷流程、审贷权限、质抵押方式或反担保方式上取得实质突破,以点带面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债权融资难问题。

二是“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风险资本仍然困难,亟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帮助小微企业突破瓶颈。当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天使投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创意的初期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国家、省、市部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快财政资金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转型,引导民间资本实质性进入天使投资环节,完善天使投资项目风险补助和补偿机制,解决国有资本发挥引导作用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矛盾的问题,鼓励更多成功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成为天使投资人。

三是企业资产证券化率依然较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仍然困难,亟须各级部门推动分类、分层、分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当前,以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不能从根本上释放科技资源活力和激发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潜力。建议国家、省、市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创业板门槛,加快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板,提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交易系统的市场流动性,提升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的投融资价值链服务功能,加强与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海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打通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的权益流通机制,从本质上解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源动力问题。

四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仍然困难,亟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新推出真正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债务类直接融资产品。当前,企业债、集合债、集合票据、区域性集优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债务融资产品,对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反担保物均有较高要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债门槛过高的问题客观存在。建议国家、省、市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出真正适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债务类直接融资产品。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多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在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若干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也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探索实践第三方平台模式,逐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试点以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以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模式厘清“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边界。一是充分体现政府在平台中的先行、引导、补位作用。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平台中发挥掌握科技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的“先行”作用,努力发挥财政资金、国有资本扶持和放大效应的“引导”作用,以及填补市场空白、无偿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补位”作用,通过平台提供服务,政府不直接干预资源配置,建立政府资金有序退出机制。二是充分实现市场在平台中的自发、主体、公允作用。盈创动力起步期以市场自发为主,政府牵线搭桥为辅。产业发展倒逼金融服务提升,政府更多是通过深入企业挖掘需求,同时通过政府关联公司为企业增信并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发展期以政府主导为主,深度介入金融创新,政府通过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人才聚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直接由财政出资设立金融服务机构来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升期以政府引导为主,吸引金融资源集聚。政府通过建设金融资源物理集聚平台,吸引、撬动大量金融资源投入到科技金融领域,实现较高的杠杆效应。深化期政府回归幕后,金融产业提升金融服务。随着盈创动力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日益成熟,政府职能从早期直接参与逐步转向幕后规划,形成政府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格局。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逐步实现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转型。试点以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投融资理念改革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实现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一是以担保基金模式实现信贷化转型。信贷化指利用财政扶持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给予更多企业更大金额的资金扶持。比如,以前每年给10家企业各100万元的政策奖励资金,现在这1000万元资金不直接拨付企业,而是将之放到“池子”(风险补偿资金池)中,同时引导担保(保险)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也放1000万元进去,“池子”规模就由政府的1000万元变成了“混合的”2000万元,再引导银行对这个“池子”授信10倍,则2000万元的资金池就变成了2亿元规模的信贷资金,按每家企业贷款200万元计算,可给予200家企业信贷资金支持。这个过程与原来的财政扶持方式相比,有三大显著特征:第一,财政资金实现了杠杆化,原来100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变成了2亿元的信贷资金,放大了20倍;第二,财政扶持方式实现了市场化,原来由政府直接拨付给企业,现在变成由担保机构和银行按市场规则“审担”和“审贷”后贷给企业,并按银行规则监管资金使用;第三,财政绩效和资金监管水平大大提高,原来政府一次性给予企业扶持资金,现在资金在池子中滚动使用,企业扶持面大大增加(由扶持10家变成200家),财政资金效用大大提高,而且资金监管方式也由原来政府监管变成担保公司和银行的市场监管,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二是以投资基金模式实现资本化转型。资本化,或叫股权化,指利用财政扶持资金撬动社会股权投资资金给予更多企业更大额度的资金扶持,同样的,通过引导基金模式实现了财政资金的杠杆化;原来由政府直接拨付给企业,现在变成由投资基金按市场规则“尽调”和“投决”后才投给企业,并按基金规则监管资金使用,财政扶持方式实现了市场化;财政绩效和资金监管效率大大提升,原来政府一次性给予企业扶持资金,现在资金作为企业股本金,还可根据企业发展追加投资,给予企业滚动支持,企业扶持面大大增加,财政资金效用大大提高,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三是以债券基金模式实现证券化转型。证券化指利用财政扶持资金构建债券担保基金和债券投资引导基金促进企业资产证券化,这方面成都高新区正在积极探索,基本想法是引导企业发行债券,通过财务运作获取息差收益,随着债券市场的“可持续繁荣”,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空间巨大,政府以“池子”方式有效引导将大大加快这一进。总的来说,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转型,既可较好解决财政资金有效投入问题,体现“有为政府”作用,又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体现“有效市场”功能。从财政资金的公共属性看,政府的“有为”通过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方式实现,可从源头上避免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从投融资角度看,这种方式既给企业增加了融资信用,也让金融机构缓释了风险,而且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十分明显。在具体操作上,合伙制形式下的“池子”的最大好处在于这个“池子”是动态的,可以随时吸纳各级各类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原则上“池子”越大,投融资效果越好。

坚持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有效推动企业孵化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试点以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提升产业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坚持“科技金融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三大逻辑框架,推动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按照主导产业定位,构建起“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提升型、大企业大集团”五级梯度培育体系,以分类管理方式给予产业政策扶持和金融产品支持。二是围绕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梯形融资模式。按照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和梯度培育体系,构建起“企业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社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梯形融资模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金需求层次,开发设计动态适配的投融资解决方案。

深化科技金融国际化改革,有效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试点以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金融国际化改革方向,有效链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充分释放要素资源活力,助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是积极争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先后获批跨国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意愿结汇试点,积极推进宏观审慎外债管理试点,积极争取跨国公司将离岸结算中心落户,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量占四川省85%以上,大幅提升科技金融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二是探索搭建境内外资本连接通道。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核心推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等海外市场合作,抢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制高点,以欧盟项目中心为代表与全球金融资本和创新资源共建国际合作平台,组织科技企业“欧洲行”,多渠道多方式从境外融入资金及海外上市,率先形成基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格局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项举措进一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大力开发设计和应用推广股权众筹、私募债、科技保险、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并形成业务链条。二是加大天使投资基金、大型产业投资基金、国际知名基金管理机构招引力度,进一步做强西部股权投资中心。三是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资本市场合作,以促进权益流动为核心推动创新创业再上台阶。

以机构和要素聚集为重点,进一步提速金融产业。一是力争在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资本要素交易所等新兴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大力支持锦泰财险、中航安盟财险、和谐健康保险等法人型银证保机构发展壮大,提升金融产业实力。二是支持高投集团发起设立或参股控股互联网金融、征信服务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发挥高新发展融资功能,拓展国有上市融资平台,做大国资金融板块。三是加快打造风险资本大厦、互联网金融大厦等金融专业楼宇,加快推进盈创动力二期工程建设,提升科技金融显示度。

以平台和改革试点为突破,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一是优化提升科技金融平台功能,引导“盈创动力”拓展征信服务、天使众筹、P2P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向四川省、全国辐射推广力度。二是推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展示板、融资板、交易板功能,探索形成协议转让、做市商制度与集合竞价相结合的交易制度,探索以此构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企业改制规范平台、投融资对接平台、政策扶持应用平台。三是支持深交所西部(四川)路演中心提档升级,提升上市路演、资源对接、孵化服务等专业服务功能。四是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中心完善企业征信数据库服务、信用查询服务、征信系统接入、第三方评级等功能。五是深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争取一批离岸结算中心项目落户,提升科技金融国际化水平。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