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四问科研经费系列文章
  • 作者:刘晓莹 贾婧
  • 点击数:1200     发布时间:2016-01-19 17:34: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四问科研经费1 万亿元科研经费怎样来怎样花

近日有媒体报道,全国万亿科研经费6成用于开会出差,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万亿元经费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花的,财政科研投入经费怎么分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如何管理,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该如何处理。

科技日报记者6日从科技部创新发展司获悉,2014年我国研发投入继续提高;万亿元科研经费中,企业占了大头,占比达到77.3%的新高。

“企业科研经费支出,除了承担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要按预算管理,其他部分想如何使用,应该是企业自己说了算。”一位从事科技投入统计的专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企业已经是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的主体,他们会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来立项,并瞄准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有统计表明,2014年企业有422.3亿元的研发经费来自政府,比例并不高,约占4%。

据《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已连续两年超过2%,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企业支出研发经费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分别比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高2.8个和6.1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 84.2%,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经费怎么花的呢?真的都花在出差开会的路上了吗?其实不然。记者从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供的近三年来科技部支出的主要科技计划支出结构表格中看到,支出最大的是材料费,占比接近总支出的30%。而会议费和差旅费两项的总和,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

“根据我们的统计,2012—2014年度在原‘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三大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支出情况中,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材料费、设备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李宝智处长告诉记者,以支撑计划为例,在预算科目中,材料费居首位,占总支出的28.10%;紧随其后的是设备费支出,占比15.31%;测试化验加工费排位第三,占比13.07%。而备受社会关注的会议费仅占比2.82%;差旅费占比8.53%。

“支撑计划由于涉及单位分散,差旅费用还会略高于其他科技计划中的此项支出。”李宝智说,科技部主要支持的是自然科学类的科研项目,有些项目需要野外作业,有些项目需要出差考察,对于会议费和差旅费,要正确看待。李宝智表示,用于差旅等的费用,不可能像传说中的那么高。

四问科研经费2 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盘子”怎么定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454.5亿元,比上年增加269.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增长6.3%,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44.9%。

公众非常关注的是,这么多财政科研资金投向哪儿,“盘子”怎么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改革,国家财政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将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说。

过去我国有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专项,每年涉及近千亿元资金,由近40个部门进行管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出台以后,国家对此进行了改革、整合、调整,且力度非常大。”

郭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过去的一年是国家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条块分割、重复浪费、撒“胡椒面儿”等状况。

国家将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分别是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郭戎表示,这五类各有侧重点。“比如自然科学基金侧重对自由探索的支持;重大专项主要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等需求;重点研发计划着力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问题;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则是激励企业加大自身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而基地和人才专项则为整个科研过程提供了条件保证,等等。”

“新的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体系初步建成。”郭戎说,“其标志或者说核心在于‘一个平台、三根支柱、一个基础’”

其中,“一个平台”是指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过去是条块分割管理模式,现在有了这个跨部门协调机制,从前不同的项目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将被打破,有效地避免了重复立项、多头申报的情况,科技项目管理不再是‘九龙治水’。”

“‘三根支柱’分别指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专业机构以及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郭戎说,“组建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就像是建立起一个咨询评议的‘智囊机构’,委员会对国家要部署的重大项目进行大范围的咨询评议,联席会议根据评议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决策。”

专业机构建设备受社会关注。过去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项目,有人担心会不会不够专业,而今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全委托给专业机构,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科技项目。“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管理办法。2015年,有关方面也在逐渐摸索出一套筛选、管理专业机构的相关办法,这也是改革走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了科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也是此次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不像从前的管理模式,一旦科技计划定下来就固化了。”郭戎表示,“如果科技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原先设定的要求,科技计划的实施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必要时甚至会被终止。”

“‘一个基础’主要是指建设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它将大幅提高立项、报送、审核,查重等环节的效率,并可以缓解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郭戎说。(科技日报北京1月7日电)

四问科研经费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如何管

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盘子”定好后,钱怎么管呢?“国家将财政资金通过科研项目的方式支持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安排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将经费使用权下放给各科研单位,以满足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科技部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处长温强说。

开展科研的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如何尊重科学规律、适应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呢?这成为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温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首先,拿到科研经费以前,各科研单位会按照实际需求提出经费预算申请,并进行预算评审。“有些人误认为评审项目的专家团队都是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财务专家,其实不然。参与评审的专家以项目所在领域的技术专家为主,且多为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他们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都非常熟悉,能够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评审意见。”温强说,“对于一些水分比较大的预算,专家团队会在不影响项目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把不相关、不合规、不合理的预算减掉,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不是按照一定比例简单核减预算,有些科目,比如劳务费,并没有比例限制。”

“预算被确认后,科研单位对经费使用是具备很大的自主权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说,“考虑到科研不同于建筑工程,盖一座房子可以预知每一项开销,而科研活动往往存在不确定性,有时甚至可能要转变技术路线,因此改革以后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允许单位调整经费支出,‘十二五’期间已经把材料费、测试化验费、燃料动力费用等大部分支出的调整权限都放给科研单位。”

科研人员担心,经费使用更多地重视购买设备、材料,却没有对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进行补偿,“吐槽”科研经费“见物不见人”。对此,温强表示,现在的资金管理办法比以往更加注重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单独设立了绩效支出的科目,允许科研单位结合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安排支出。

科研单位完成项目任务目标之后,管理部门在进行技术验收的同时,还要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财务验收。温强表示,管理部门委托具有科研经费审计资质的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是对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负责。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若违反了规定,科研单位必须及时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或不能完成整改,势必无法通过财务验收。但他同时表示,之所以将经费使用权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各个科研单位,就是希望科研单位可以发挥经费使用自主权,为一线科研人员做好服务。“科研项目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单位应该为科研人员做好‘后勤’工作,避免让科学家用过多的精力搞财务,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做研究。”

近日下发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监督工作暂行规定》中提出,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等级作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遴选、项目立项及资金安排、专家遴选、监督支撑机构使用等管理决策重要参考。

对此,温强表示,这也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一个进步。“从前结余资金需按照原渠道交回,而今,按照《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根据科研单位信用记录情况,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结余资金可以留给单位来统筹安排,有效避免从前‘结余资金突击花’的情况。”(科技日报北京1月10日电)

四问科研经费4 国家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怎么查?

随着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各界在期待科研工作更快更好地产出创新成果的同时,更加关心经费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加强经费监管?怎样发现问题?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后又该如何处理?

“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覆盖所有课题的财务验收和审计工作,这也是所有项目结题都必经的流程,另一种则是选择项目进行抽查的巡视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副处长金小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据悉,“十二五”以来,科技部对12492个结题课题进行了结题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特别是初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02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实行结题项目财务审计和验收100%覆盖。有关单位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和处理。在强化科研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将财务验收作为项目结题的关键环节,真正发挥财务验收的作用。

据介绍,监督检查工作是在前期选取检查单位、准备检查材料的基础上,分五步走:首先召开监督检查启动会,对参与监督检查工作的相关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培训;其次开展现场检查,巡视检查分为被巡视单位自查和巡视检查组现场检查两个方面,专项审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现场审计;三是向被检查单位下发整改通知根据监督检查的情况进行整改;四是在单位整改的基础上,针对重大问题开展深入核查,现场检查单位整改落实情况;最后是对违规违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单位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巡视检查工作重在发现问题,无论是小到一张百元的火车票,还是大到百万元的设备费,财务专家们都会仔细核对。”参与了检查任务的北京国嘉瑞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徐胜怀告诉记者,一般巡视组的财务专家们都是抽查当天,才告知被检查单位具体抽查项目。

“通过项目结题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巡视检查、专项审计等多种监督检查方式,我们发现国家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和使用总体是好的。”金小娟说,但也不乏一些违规违纪的问题。

2014年7月,科技部公布了4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典型问题,其中:大连三维传热技术有限公司存在提供虚假财务资料、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该公司承担科技支撑计划“城市生态化公共照明与低碳建筑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检查发现,其挪用科研专项经费407万元,并向检查人员提供虚假财务资料。经研究决定终止大连三维传热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追回拨付的全部专项经费,取消该公司3年内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申报资格,通报批评,同时通告项目组织单位、所在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监督检查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采取对部分问题线索进行‘顺藤摸瓜’。”金小娟说,通过以上的“五步走”完整核查流程,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将采取“零容忍”的处理原则,坚决维护科研环境的纯净。

另据透露,根据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近期将会有一批涉及相关问题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摘自 中国科技网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