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国家高新区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作为集聚创新要素领头羊,国家高新区如何践行创新理念?这一话题引起了来自国家高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的热议。
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模式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创新”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及最多的词汇。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第一要素,高新区就是要‘高’、要‘新’,而要‘高’、要‘新’就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必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依靠人才及技术作为重要支撑。人才与技术从哪里来?这就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毕于瑞表示,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要在理论上、制度上多做研究。
“未来发展强调的就是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泰州生物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表示,“高新区拥有众多创新人才、技术及企业,高新区要真正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就必须继续推动体制机制领域的改革,真正发挥先行先试功能,构筑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这是最关键的部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为创新赋予了新的内涵。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在改革创新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加大科技创新,还要加快模式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
陆春云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的核心是企业,主体也是企业,高新区要创造良好环境,实施更多激励政策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创新看似是企业、资本、人才的问题,但真正调动起这些创新要素,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好的制度才能使得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陆春云表示,“此前30年,全球创新成果为什么大多在美国硅谷诞生?这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在良好的体制机制以及创业环境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创新的主体与核心是企业,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最核心的就是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高新区要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投资环境,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从服务来讲,就是要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出台能够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减少企业办事手续,提高效率。”陆春云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将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对此,毕于瑞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应有的担当,而且在企业减税降费方面,政府还出台了3条实实在在的措施,含金量很高。
毕于瑞表示,加快创新不仅要激活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还应该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化及管理层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源在于教授、科研人员的职务、身份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转化收益如何分配等问题也没有明确。”毕于瑞认为,国家应在这些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只要有利于教授、科研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技术转移的,就应该支持。“国家在加快技术转移政策上面,步子还应该迈得更大一点,一些条条框框还要进行改革。”毕于瑞说。
陆春云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发明专利是创新发展的重点之一。对泰州生物医药高新区而言,医药是园区最主要的产业,如果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仅仅依靠仿制,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就会没有可持续力。因此,在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陆春云说。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供给侧改革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指导理念,就是要通过创新营造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创新与过去所讲的创新相比,从意义、影响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未来的创新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最突出的动力源,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郭社荣表示,在我国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的发展也面临新挑战。例如,中低端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市场群体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继续增收缺乏亮点与支撑等。面对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要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也是此次全国“两会”上被多次提及的词语。对此,毕于瑞表示:“供给侧改革的导向,体现的是一种质量和效益的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坚持追求质量的增长,而不是数量的增长。因为质量上不去,只追求数量,只能是造成资源浪费,并不能带来任何效益。”
毕于瑞认为,就高新区而言,其本身就符合这一导向,因为高新区本身就是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但不可否认,高新区一些企业也面临转型问题。高新区要推动这些企业完成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发展水平。毕于瑞表示,徐州高新区自2012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经济指标3年翻了一番。徐州高新区的经验就在于“雷打不动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效果显现比较慢,需要有定力,坚持下去才会有收获。”毕于瑞说。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