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见证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铿锵步伐:
2015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5.1%;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835亿元;16个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累计增加中小企业科技贷款超过1.2万亿元;
院士推荐从原来由各部门、各地方、中国科协和院士推荐等并行的125个推荐渠道缩减为院士推荐及中国科协推荐2个渠道;
初步建成的全国大型科研仪器数据库,已入库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6.7万台(套),总价值超过1100亿元;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超过77%……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重大决策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有关方面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四个聚焦”,即聚焦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点,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关键点,聚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重点,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难点,重点部署推动备受科技界期待和全社会关注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改革完善院士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四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支柱性的任务,对社会各界期盼改革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作出了积极回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正在加快推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突出“四个聚焦”
据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明确了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科技部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突出了“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点。一方面,按照中央的总体安排,着眼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展开工作布局;另一方面,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角度,选择那些对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见效快的改革举措,率先启动。比如,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等。
二是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关键点。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军民科技融合、区域改革创新,增强各类主体创新动力和活力,强化创新集群效应,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是聚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重点。落实推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扩大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推动形成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2014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590亿元,自2008年以来年均增长25%;2011-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减免税额3726亿元,新增上缴税费3.6万亿元,政策激励效应凸显。
四是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难点。重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科技管理基础制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探索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推动落实四项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改革完善院士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和主要抓手加以部署推动。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改革的“牛鼻子”,积极推动落实四项基本原则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在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科改领导小组提出的“一个平台、三根支柱、一套系统”的基本框架,重点围绕科技资源碎片化和战略目标聚焦不够两个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工作,构建新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已初步建成,新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运转良好。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凝聚各方共识、支撑重大决策的重要平台,特邀咨评委发挥了战略咨询作用,专业机构遴选、布局和改建工作全面启动,“全程嵌入式”监督评估体系正在形成,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开通服务,其服务门户已正式上线运行。
同时,新的五类科技计划体系基本形成。大部分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任务已经完成,新的五类计划体系布局基本建立。科技部率先拿自己管理的主体科技计划“动刀子”,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整合形成重点研发计划,并探索建立了新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2015年先期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大气污染控制、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七大农作物育种等6个试点专项,制定了民口重大专项全面管理改革的方案,形成了与重点研发计划同步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
此外,进一步细化并完善了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通过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改进项目资金结算方式,提高项目间接费中用于一线人员的绩效支出比例,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有力举措,有效提升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推进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初步建立起全国大型科研仪器数据库及统一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支撑查重评议,2015年减少中央财政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经费达32亿元。财政部、中科院启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后补助试点工作,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中科院等制定了80多项科研仪器设施开放管理制度。开展开放服务试点示范,一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中科院依托区域中心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网,集中90个研究所的近400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累计提供服务701万小时。
在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方面,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重点解决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的问题,专门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了院士推荐的办法和程序,并在院士遴选、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形成新的制度规范,明确了院士70岁退休年龄和过渡期处理办法。改革后的制度程序在2015年新一轮院士增选工作中得到检验并达到预期效果,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专家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院士平均年龄进一步降低,其中中科院院士下降为54岁,工程院院士下降为56.2岁;外籍院士国籍分布更加广泛。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受到科技界热烈欢迎。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国家在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举措一直备受瞩目: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激励等政策,在北京中关村等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签订成果转化合同近400项,合同金额超过14亿元,以作价入股方式成立科技型企业82家,对科技人员奖励近2.6亿元,目前试点政策已写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目前已支持245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探索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待国务院批准后,下一步将把试点政策向全国国有科技型企业推广。”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科技部近年来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相继设立了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构建了250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大批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了一批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形成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将众创空间引入实体经济领域。
“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一项任务。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迅速贯彻落实,研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技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方案已经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正在按程序上报。同时,科技部围绕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新产业培育发展,系统梳理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重大成果,首批已在农业、环保、制造业等13个重点领域形成507个技术集成、拿来可用的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包,向社会公开发布推广,以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需求。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