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科技创新引领 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 作者:崔彩凤
  • 点击数:1018     发布时间:2016-04-18 14:14:00
  • 分享到:
关键词:

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勾勒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蓝图。在这份长达6.6万字、共分为20篇的《纲要》当中,“创新”一词出现200多次,成为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汇。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纲要》指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科技创新从以跟踪为主迈入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十三五”要继续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为引导来构建我国的先发优势,培育持续创新能力;要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创新服务网络;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技术体系;要继续深化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如何落实《纲要》提出的“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指导理念,就是要通过创新营造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表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创新与过去所讲的创新相比,从意义、影响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未来的创新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最突出的动力源,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

“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核心是要有新技术作为新的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表示,科技创新的过程虽然伴随着调整的阵痛,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同时她认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还应该引入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塑造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科学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更应将其发扬光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表示,推进供给侧改革实则是培育经济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大命题、新命题、时代命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主线。”他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是关键,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

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资源配置、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方面,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下放成果处置收益权、强化对人的激励、加强技术交易服务、促进成果信息公开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极大激励了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情。

对于“十三五”期间如何“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纲要》强调,要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陈乃科认为,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存在众创资源利用不够、配套服务不优、体系保障不足等短板制约,亟待有效破解。

陈乃科表示,在一些地区,创业服务机构对创业者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对创业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认识,以及创业服务机构业态分布较为零散等,导致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产业性与专业性。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特色和创业创新基础,充分借助各类互联网技术平台,着力补齐短板,促进人才、技术等创业创新资源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建立“全要素、全链条”的“双创”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认为,要加快科技创新,还应完善技术研发税收支持体系。蒋秋桃表示,为了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我国出台了很多支持企业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去年又明确提出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全国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等,有力支持了企业创新。但在研发支出抵免、加速折旧、提取科研开发准备金、鼓励科技成果转让、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有待不断加强。此外,对于创新型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资金,仍需进行征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支持的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建议,应尽快建立去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技人员创新的自主权,建立可对话的“标准”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留空间。

加快人才培养

《纲要》指出,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纲要》强调,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教授李莉表示,希望国家加强科技人才梯队的顶层设计,形成分层、分级、分类的人才体系;完善人才的流动、聘用、激励机制;整体规划从技工到院士的科技队伍培养;改进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不过分强调论文、奖项及专利数量。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从加快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加快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对高校的支持。高岭表示,不论哪个行业,都要以人才为支撑,推动其发展。高校作为最主要的人才输出平台,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路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国家应该给予高校更多支持,使其科研能力、创新人才培育能力得以大幅增强。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