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中关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这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知识产权服务业在中关村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加速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使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创业的作用更加突出。
示范区建设要实现“三个跨越”
“希望中关村以此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跟踪了解和监管服务,不断创新监管服务的方式方法。更加注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的创新,推动自身和行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表示,坚持和强化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上,更加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个进程中,知识产权将起到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继续加大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首善之区,努力为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服务业已成为产业主体,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识。北京中关村作为首批设立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3年建设成效显著。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就是对中关村集聚区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希望中关村紧贴经济产业发展新趋势,实现‘三个跨越’。一是实现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二是从要素集中、机构集聚的产业基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三是从前期探索、自我发展向肩负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使命跨越。”甘绍宁说。
据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按照中关村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未来3年,中关村将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先行先试工作、进一步加强集聚区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支持集聚区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服务、促进京津冀知识产权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和加快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国际化进程等七大举措推进集聚区建设。力争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供应商;培育一批“互联网+”模式的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形成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标准;知识产权服务业对移动互联网、前沿信息、生态环境、现代交通等中关村重点发展产业的服务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模式。
未来三年实施七大工程
会上,还发布了《2016-2018年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下称《推进计划》)。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优化服务的原则,到2018年,中关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产权优势。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汪洪详细介绍了《推进计划》的有关内容。他表示,未来3年,中关村将着力推进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改革试验工程、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中关村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中关村知识产权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中关村知识产权运用提升工程、中关村知识产权国际化推进工程、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等七大工程,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按照《推进计划》目标,到2018年,中关村企业年专利授权量突破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2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6万件;形成2-3个具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形成行政、司法、仲裁等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优势更加突出,通过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打造一批“互联网+”模式的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
中关村知识产权建设成绩斐然
“知识产权作为助推中关村创新创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知识产权对提升中关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会上,郭洪还介绍了中关村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发展情况: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6万件,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3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万件,PCT申请量占全市比例首次突破七成。2015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达4.07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的 1/7,园区企业创造增加值5557.4亿,占北京市1/4,对该市增长贡献率为36.8%。尤其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下一步,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体系完整、运行高端、业态发达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群。
另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中关村共有专利代理机构223家,占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数量的60.1%,在全国占比17.8%;共有执业专利代理人3166名,占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62.9%,占全国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25.1%,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此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除专利代理服务外,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还为园区企业提供产品或细分领域专利分析、专利战略制定、专利预警分析、建设专利数据库等高端化、多元化服务。
从会上展示的一批中关村互联网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平台,包括“打造知识产权信息统一入口”的IPRDAILY、“随时随地查阅全球智慧”的合享新创APP、“在线创新创意保护平台”创意宝、“一站式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快法务等可以看到,通过互联网思维、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的深度融合,中关村正在加速传统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生态,依托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的策源地。以互联网为支撑,以开放式、综合化、高效率服务为特点的知识产权服务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新亮点。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