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电力工业至今已有101年的历史,然而在解放前的40年里,山西电力发展几乎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从一个电力的贫弱小省成长为共和国电力工业的中坚力量。
位于忻州市的500千伏超高压开关站,是我们国家北部西电东送重要的枢纽通道,为了在国庆期间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向京津唐地区输送电力,我们省的电力公司这几天要对我们省境内的线路进行一次巡检,不过这一轮的巡检和以前不一样,不需要工人再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人工目测,而是采用了直升机。
用直升机进行例行的电网巡查或许都只是在电影里见过,虽然还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检测,但是直升机的速度、效率和效果已经显现,就在前两天,工人们就发现了铁塔最高处几个不易见到的安全隐患。
省电力公司超高压输变电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志梅:携带红外成像、紫外成像和防抖动的一些摄像及照相设备,所以对线路上的一些缺陷、一些部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种技术去观察它,地面巡视一般每天每个人也就能巡视四公里左右,直升机每天七、八十公里,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
时代的发展为电网巡线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解放初,还没有巡线这个工种,因为当时电网还只是一个名词概念。
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主任陈佩琳:1949年的时候,山西电网的装机容量才有4万千瓦,还是以点的方式来存在,以电厂周围来供电,而且电网的频率还不一致,所以是一个分散分块、相对滞后的状况。
要突破地域的限制,就要提高电压等级、延长传输距离、形成稳定电网,1955年,太原市第一个建成35千伏城市电网,1978年220千伏线路的建成标志着山西全省电网初步形成,到2009年,总长4000多公里的500千伏骨干网形成三纵四横的格局,年输电量突破了1760亿千瓦时,60年增长近2800倍。
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主任陈佩琳:1985年随着500千伏大同到房山线的投运,山西电网和华北电网形成联网的态势,才使得一片孤立的山西电网与周边电网形成互供的能力。
以新中国第一个新建电厂太原一电厂开工建设为标志,从1953年起,山西的电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成,1958年全省装机容量仅为16万千瓦,1978年底达到了212万千瓦,之后,更是随着为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百万千瓦电厂而加速翻番。到2009年,更是接近了4000万千瓦,山西以凸显的能源优势一跃成为全国能源消费扇面的中心。
据统计,京津唐地区五分之一的电力来自山西,而西电东送、南北互送这样的跨大区输电也都借道山西。近十年来,山西电网步入最快的发展时期,十年的投入比前50年的总和还要多。
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张建坤:初步形成了山西省从南到北三条500千伏骨干通道,以及中南部双环网的骨干网架,500千伏的变电容量和线路长度与10年前分别翻了两番和一番。
从几十年前自顾不暇到成为能源基地送电大省,山西外输电量从1978年起的2.7亿千瓦时达到了2008年底的360亿千瓦时,30年增长了133倍。2009年,随着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送能力最大、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在晋东南建成投运,山西电网在国家能源优化配置和全国联网中承担起了更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