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这个高度活跃的领域中,科技体制改革永远是进行时。”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4月25日“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十场报告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
无疑,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创新创业激流奔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
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明确了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十二五”期间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科技部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点。一方面,按照中央的总体安排,着眼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展开工作布局;另一方面,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角度,选择那些对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见效快的改革举措,率先启动。比如,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等。
二是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关键点。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军民科技融合、区域改革创新,增强各类主体创新动力和活力,强化创新集群效应,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是聚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重点。落实推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扩大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推动形成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2014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590亿元,自2008年以来年均增长25%;2011-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减免税额3726亿元,新增上缴税费3.6万亿元,政策激励效应凸显。
四是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难点。重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科技管理基础制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探索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事实上,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改革完善院士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支柱性的任务,备受科技界期待和全社会关注。党中央、国务院把这4项任务作为重点部署推动,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和主要抓手,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在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科改领导小组提出的“一个平台、三根支柱、一套系统”的基本框架,重点围绕科技资源碎片化和战略目标聚焦不够两个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工作,构建新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已初步建成,新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运转良好。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凝聚各方共识、支撑重大决策的重要平台,特邀咨评委发挥了战略咨询作用,专业机构遴选、布局和改建工作全面启动,“全程嵌入式”监督评估体系正在形成,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开通服务,其服务门户已正式上线运行。
同时,新的五类科技计划体系基本形成。大部分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任务已经完成,新的五类计划体系布局基本建立。科技部率先拿自己管理的主体科技计划“动刀子”,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整合形成重点研发计划,并探索建立了新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2015年先期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大气污染控制、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七大农作物育种等6个试点专项,制定了民口重大专项全面管理改革的方案,形成了与重点研发计划同步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此外,进一步细化并完善了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通过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改进项目资金结算方式,提高项目间接费中用于一线人员的绩效支出比例,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有力举措,有效提升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推进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初步建立起全国大型科研仪器数据库及统一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支撑查重评议,2015年减少中央财政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经费达32亿元。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启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后补助试点工作,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国科学院等制定了80多项科研仪器设施开放管理制度。开展开放服务试点示范,一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中科院依托区域中心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网,集中90个研究所的近400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累计提供服务701万小时。
在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方面,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重点解决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的问题,专门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了院士推荐的办法和程序,并在院士遴选、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形成新的制度规范,明确了院士70岁退休年龄和过渡期处理办法。改革后的制度程序在2015年新一轮院士增选工作中得到检验并达到预期效果,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专家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院士平均年龄进一步降低,其中中科院院士下降为54岁,工程院院士下降为56.2岁;外籍院士国籍分布更加广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双创”腾飞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出,紧扣创新发展要求,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推动一批短中期见效、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型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渠道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全面建成。该行动方案的发布,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此前,国务院已正式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受到科技界热烈欢迎。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国家在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举措一直备受瞩目: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激励等政策,在中关村等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签订成果转化合同近400项,合同金额超过14亿元,以作价入股方式成立科技型企业82家,对科技人员奖励近2.6亿元,目前试点政策已写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据记者了解,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在科技领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重点需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机制不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结构调整。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科改领导小组会议多次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行动方案。
“目前已支持245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探索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待国务院批准后,下一步将把试点政策向全国国有科技型企业推广。”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科技部近年来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相继设立了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1个国家高新区,构建了250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大批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了一批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形成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将众创空间引入实体经济领域。
毫无疑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强调,要大力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首先,促进众创空间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在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众创空间,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构建一批支持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星创天地”。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专业领域创新优势,为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海外归国人员等高端创业人才入驻众创空间,重点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
其次,推动创新资源向创新创业者开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以及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等,将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文献、科技成果、创投资金等向创新创业者开放。依托3D打印、大数据、网络制造、开源软硬件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支持各类机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创新创业工具。支持高校、企业、孵化机构、投资机构等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鼓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
第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投融资集训营等活动,支持地方和社会各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集聚整合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源支持创新创业。
全国各地激发新动能
如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全国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结合实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据记者了解, 2015年以来,湖北省科技厅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优化全省创新创业环境,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区建设等工作,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成效较为明显。
比如,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释放创新创业活力。2015年,湖北省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248项。其中,49项重大科技成果在该省内首次实现商业化转化应用,获得创投投资6.1亿元。该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813项,登记技术合同2041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70.46亿元,同比增长30.81%。
比如,加快科技企业培育,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通过改革湖北省科技平台建设经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金等分配方式,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平台等各类资源向创业一线聚焦,系统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截至目前,湖北省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93家,国家级孵化器46家,3A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以创业咖啡为代表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80家。2015年,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在孵科技企业3000多家,总数达到1.6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实现突破性发展,预计新增866家,总数有望突破3200家,实现三年翻番,位居中部第一。
据悉,为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和潜能,江西省以强化激励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日前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在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创新创业措施上采取了十项新举措。辽宁省则提出,“十三五”期间,将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力争到2020年,辽宁省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使辽宁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记者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了解到,作为全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创新创业高地,中关村在“双创”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新趋势,这个趋势由草根创业、市场化创新主体逐步进入到体制内创新,特别是中关村地区聚集的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如何重点发掘、激活体制内的创新要素,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双创”质量的关键。
对此,中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发掘、激活北京的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创新活力,使一大批高科技国有企业等体制内聚集的“十二五”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和新的国家重大专项研发成果实现转移转化。通过与国外衔接,搭建一些市场化的“双创”平台,承接体制内的创新团队、创新人才以及“双创”活动的需要。
同时,进一步整合相互合作的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包括试验、验证平台的各项硬件条件和软的标准服务,来服务创新的体制需要,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业;吸引创新服务企业、人才到北京,加强一系列国际合作,特别是与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国家的机构合作。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国务院‘双创’基地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使北京的‘双创’工作提质增效,使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得到进一步实现,打造中关村升级版的‘双创’示范基地。”该负责人表示。
你知道吗?2015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1%;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835亿元;16个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累计增加中小企业科技贷款超过1.2万亿元。
你知道吗?院士推荐已从原来由各部门、各地方、中国科协和院士推荐等并行的125个推荐渠道缩减为院士推荐及中国科协推荐2个渠道。
你知道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我国形成蓬勃发展态势。2015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家。2015年,通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日益高涨。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