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神经外科领域专家田增民进行了一场和以往有差异的帕金森病手术。手术开始前,医生需要针对患者情况,在计算机软件上制定手术规划确认靶点。手术中,机器人将借助操作平台精准定位,以只有1-2毫米大小的创口抵达靶点。手术过程中,机器人精准完成了“医生助手”的职责。
机器人进入人们的视野绝非偶然。蕴含尖端技术及前沿科学的机器人被认为是“智能制造”趋势下的关键技术领域,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推动“智造”成果应用。
此前,十多个政府部门印发《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通过新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效能。其中,鼓励智能制造、机器人、数字化车间、云制造等受到关注。
“从全球看,新技术的诞生是一种必然。这也让我国快速步入新的IT时代,即‘智能科技’时代,智能化将给我国传统产业提供转型的动力,促进生产力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说。
技术进步倒逼产业转型,这一态势在北京北人印刷设备有限公司得到了印证。“北人”是一家从事印刷机生产的企业,但近年来持续遭遇产能过剩。2012年时,公司十几个业务单元,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当年公司开始‘止血’,关停并转亏损业务单元10个,探索产业智能化转型。”该公司董事长张培武说,此后团队打造了一个印刷智能工厂,总体人员数量减少了40%,而生产能力提升了30%,成本下降了35%。
同时,“北人”所在的办公楼开始转型为孵化“智能制造”“机器人”的产业空间,目前已聚近20家研发生产企业。
“北人”是北京谋求经济升级的缩影,智能化正带动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上半年,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占工业的比重超过51%,创历史新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说。
事实上,除了为传统产业注入“智能”基因、升级既有产能,政策也在鼓励通过新技术带来新供给。这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正通过智能化手段带来新的服务、产品、需求。
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CEO姚宏宇介绍说,技术团队通过对政府公共服务、企业服务等大量数据沉淀,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缩小精度到1米以内的定位服务,以催生、支撑智能交通市场;而基于海量数据的云计算,可以对超过100万人的医疗影像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预测病人病症的功能。“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离不开数据。”
多位产业界人士认为,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前景与活力将领先世界,尤其是当创新创业的全民活力被调动起来时,智能化将成为一个创新热点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叠加了产业升级内在需求、政策支撑与“草根”创新热情,我国的智能制造已实现了快速跃升。可以预见,智能化将越来越多地为产业经济释放新的增长活力。
怀进鹏说,智能化正开启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